浙江在线05月10日讯 (浙江日报见习记者 金晨/县委报道组 徐平)群山环抱,空气清新,土墙黑瓦,一片古朴景象。漫步在天台县雷峰乡里良村,远离城市喧嚣,寻得心灵的宁静。这个有着500多年建村历史的村庄,因为大批村民迁居城市,留下了大量保存良好的老房子。
去年12月底,雷峰乡推出“一元钱”认租里良农村老屋活动,想要建设全国第一个“发呆谷”。半年来,全国各地的400多批、共1000多名投资者前来参观考察。
如今,樱木花溪、亲子主题民宿、海默画院创作室、茶叶研究所等项目都已入驻里良。村里新种植的300亩樱花园已经开过一季,园内还有10多幢木屋在建。目前,全村已有4个项目已落地,预计投资额达1亿元,还有8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
一个创意起波澜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25分钟,就来到了离天台县城20公里的里良村,一下车,村里的宣讲员柴大运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我们这个村在山沟沟里,没什么人气,自从‘发呆谷’认租计划推出后,一天就要接待十几拨客人,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进村的水泥路拓宽了一倍,可以开进大巴车,村口也栽上了桂花、皂树。沿着石阶往高处走,久违的古韵扑面而来。木质老屋、泥巴房子零散地分布在路旁,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草屑味,淡淡的。可路过的十余栋老屋,都不见人影。
老柴领着我们走进一处四合院,经历岁月的侵蚀,黄泥墙壁粉尘脱落,笨重的大门绽开道道裂缝。这是全村最古老的房子,可追溯至百年以前。80岁的范老太太正将米粉铺在竹匾里晒着日头,准备捣年糕用,边上劈好的柴火堆得老高。“孩子出门去打工了,平时不怎么回来,我一个人在这住,屋顶铺的泥瓦容易漏雨,修了多少回数不清了,我做梦也想住上新房子。”她说。
目前,全村常住人口只有120人,大部分是老年人,种田养猪,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老柴说,村子渐渐变为空心村,老屋空置率高,没有人去保护、修缮。
最近,这些老屋却开始焕发生机。其中有50幢民居向公众进行公开认租,租金从每年1元起,租期可以是10年至20年。“开始担心要大拆大建,但是,乡里要求认租人保留建筑风格,装修也要尽量保留原有格局,保持古建筑的古色古香。”老柴说,只要乡村风貌保持不变,他便十分支持这个创意。
清幽山谷迎远客
“我们里良有‘三宝’,山、水、空气,这些都是城里人最想要的。”62岁的老柴在村子里呆了30多年,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倒也自在。但看着相邻的黄家塘村建起了宋窑遗址公园、祥和村办起了水上漂流项目,村民纷纷办起农家乐,人气足了,腰包也鼓了,而自己的村庄却越来越萧条,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何把自然资源好好利用,让留存的老屋焕发生机?这成了雷峰乡党委书记袁卫卫的一桩心事。
“要把这片老房子全部修缮一遍,比造新的还要贵,投资成本高,我们也吃不消。搞农家乐又缺乏新意,又淹没了古村原有的特色。”袁卫卫心想,之前,总有艺术家来此写生、摄影,能不能留住这一拨拨热爱自然、崇尚山村生活的人?
于是,“发呆谷”的计划就铺陈开来。里良村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认租”吸引热爱乡村生活的人,建设一个‘发呆谷’,包括休闲慢道、发呆溪、发呆居、发呆吧、禅修馆等。“让人们在这里亲山亲水,享受山村慢生活,真正在大自然中发呆。”袁卫卫思如泉涌。
古村复活现生机
上海人严红起曾来到里良村写生,如今他希望在此建立一个“画家工作室”;杭州人李莹慕名前来,想租一栋老屋,打造以“非物质遗产”为主题的匠人基地……翻开老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清晰记录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姓名、电话及租房意图。
“我先整理出来,回头交给乡里的干部,粗算下来,一天就能记下30多个。”老柴患有哮喘和肺气肿,但一遇上客人,那症状似乎就不见了。
村口响起汽车喇叭声,老柴一路小跑,迎了上去。来自杭州的潘先生,已是第3次来到里良村。一下车,他便朝山谷最深处的竹园走去。
“在这里,听着潺潺水声,种种蔬菜,摘摘野果,晒个太阳发个呆,不知道有多享受!”潘先生说,发展原生态的健康产业,是他的公司接下来的业务拓展重点,最近,听说里良村“1元钱认租农村老屋”的奇思妙想后,就马不停蹄地赶来这里一探究竟,目前的初步规划是将老屋打造成高端民宿。
“如果租客租了房子,却闲置下来,或者肆意破坏,我们会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回收。”乡长徐威表示,目前虽然大家的认租热情很高,但是对于租客,他们则会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相关的利用和开发不会损害老宅的基本风貌。
本文版权属于有机会(www.cneepn.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联合汇 。
本网转载文章旨在传播有益信息,如果本文及其素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或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