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畅通政策密集出台。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推出十项重要举措,其中要求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当前,推进落实“白名单”制度效果如何,能否修复受阻的产业链供应链、缓解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难题?敬请关注本期新闻洞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近期,随着国家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各地陆续推进白名单措施落地,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基本打通,使得一些疫情高风险地区“复工复产”成为可能。
但从全国物流保通保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简单以车籍地或途经地为依据限制通行、对司乘人员通信行程卡绿色带*号的货运车辆一律劝返、核酸检测结果不互认、“即采即走即追”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涉疫地区对车辆通行要求不清晰、防疫检查要求“层层加码”、限制货车通行等情况,这对企业“复工复产”是不利的。
公路运输不畅 物流运力急剧下滑
受近期疫情多点散发影响,3月份以来,国内部分城市出台更加严格的通行管控措施,出现“层层加码”“以邻为壑”的现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道路通行不畅,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大量个体司机为避免隔离风险而停运,物流企业运行效率大幅降低。一些通行管控严重的地区已经出现无车可调的局面,运价随之上涨。
据某行业调查监测平台的数据显示,3月份第四周,全国整车运输运量大幅下滑近25%。
我国公路运输承担着四分之三的货物运输任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产制造基地,并且依托大量中小企业组成健全的生产供应链。贺登才分析,道路通行不畅,特别是从上海辐射长三角地区的跨省物流大通道受阻断流,影响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当地生产企业普遍面临“原料运不进去、产品运不出来”的困境。
某中小制造企业反映,原来从盐城到潍坊运价不到5000元,现在成交价已经超过10000元,即便价格翻倍还是不好叫车。一些大型企业有部分库存能维持生产,但有些存货有限的中小企业因原材料断供停产,也会连带影响产业链上的大型企业出现运转困难。
高价位运费却无人问津
交通因疫情受阻,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物流企业现在面临的尴尬是,一方面运费上涨,司机却不愿意接单;另一方面,货车沿途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耽误客户交货期,影响后期合作。
“现在疫情反反复复,运输不畅,货物发不出去,业务量严重下滑,运费飞涨,物流公司真的很艰难。”武汉盛滕丰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麻城对本报记者说,现在物流运费几乎是以前几倍,我们从武汉发货到上海,原先发一车货运费在3000元左右,现在涨到7000多元还没人愿意拉。运费不断上涨,很多客户承受不了高运费,不找我们发货,同时也因货车滞留,耽误客户交货期,影响了我们后期合作。
张麻城还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曾从湖北发一车货到外省,当地不让货车下高速,结果货车在高速上滞留了两天两夜。当时司机行程卡、健康码都正常,但按当地政策不能下高速。“司机要求我们赔钱,否则就把货物拉跑,我们只好赔了2700元延误费,从客户那里收来的运费还不够赔偿。”
湖北黄岗鑫川物流公司负责人杨玲丽也有类似经历,“我们公司基本上不接疫情封控区货单,上海方向线路已停运两个多月了。现在运费在不断上涨,最终落到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这个钱究竟去哪里了呢?”
杨玲丽的疑惑,也正是其他物流公司关注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货运司机之所以不愿意接单,一是有些疫情风控区交通受阻,车进不去,必须收货方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去。二是各地防控政策不一样,货车司机怕沿途被隔离,耽误行程,同时因一些地方不让司机下高速走国道,全程走高速,增加了出车成本。三是油价上涨,跑长途油费越来越高,加之沿途不确定因素太多。各个运输环节的层层消耗,挤压了物流等企业的利润。
物流交通运输不畅、运费上涨,也波及到很多关联企业,订单和销售额下滑。湖北华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余顺告诉本报记者,原材料进不来,产品运不出去,物流费用又高,对生产企业影响很大。“我们公司的销售业务主要在上海,约占公司总业务的40%。近段时间上海封控,那边业务基本上断档了。现在我们市场销售额下降了50%左右。”陈余顺很无奈。
渴望扶持政策更加及时精准
目前,各地正积极落实“白名单”制度,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国内一家知名物流企业公共事务部经理向本报记者表示,“白名单”有助于解决企业在运输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也在积极争取被纳入“白名单”。但“白名单”是由地方设定,在执行时,还要以当地防控政策为主。而每个地方政策不同,地方之间能否互认?而且“白名单”以交通体系为主,其他领域是否能够适用?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整体管控之下,“白名单”的整体效果有多大,还很难说。
该经理认为,虽然目前很多地方保产业链供应链和疫情防控两条线齐头并进,但大部分还是以防疫作为首要任务,保产业链供应链力度相对弱一些,“白名单”是为了平衡这两者关系而推出,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支持度有多高,整个推进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此次“白名单”制度主要解决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流通方面问题,因此,中小微企业主对此关注度并不高,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个政策出台,他们更渴望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扶持政策。“小微企业只希望地方少设一些卡,只要提供核酸检测证明是阴性、有健康码和行程卡,就让我们通行。此外,疫情期间,高速路如果能给我们减免一些费用,减轻我们负担就更好。”这是张麻城的诉求。
既要严格做好防疫,又要保持物流通畅,两者如何平衡,对地方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考验。
保重点、保关键、保核心、保民生
“白名单”制度更需要常态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3月份以来,疫情在多地扩散,一些接触性服务业受较大冲击,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出现停产减产,交通物流受阻,也制约了工业生产。为了减少疫情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近期多个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措施,其中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引人注目。
“白名单,既是一种市场准入,也是一种标准。这次相关部委出台‘白名单’制度,是中央政府出于统筹疫情防控、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一种政策工具。”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魏际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这个制度能够快速恢复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表明疫情防控下“不搞一刀切”,在疫情造成市场失灵的条件下,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协调和促进作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保重点、保关键、保核心、保民生
“白名单”为何选中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行业?
魏际刚认为,这体现了“保重点、保关键、保核心、保民生”的思路,疫情防控形势下要有大局观,要分类施策。因为这些产业对经济社会影响大,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如果某一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断链、不畅,不但会波及本行业的发展,也会波及相关行业及地区经济社会运行。这里面有着明显的传导效应、蝴蝶效应。
魏际刚表示,疫情当下,白名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与物的“通”与“流”。当前不通不畅背后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的问题。涉及疫情防控标准、应急物流标准以及需要统一相关政策。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性与重点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决策,有序复工复产。要提升精准化疫情防控能力、精细化治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灵敏反应能力、应急服务能力。
魏际刚分析,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不畅通问题若不快速解决,会提高交易、生产、物流、流通等成本,也不利于重点产业在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白名单”制度应常态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正在实施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产物。
在魏际刚看来,“白名单”的意义不仅仅是在疫情防控下制定的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常态下也要制定“白名单”。特别是物流领域设立白名单,可以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增强上中下游的连接能力,增加要素的流动能力,有效降低疫情防控中的供应链运行成本,增强供需对接,畅通国民经济运行。
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保障,涉及上中下游企业的协同。魏际刚认为,物流是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基础性、先导性环节。物流领域设立白名单,“一卡在手,走遍全国”,有利于为破除不合理的地方政策壁垒,为建立统一、开放、高效的国内物流市场提供示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货运受阻、物流不畅,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受到影响。二是油价上涨、成本上升,企业盈利压力加大。三是国际物流失稳断流,影响国际供应链稳定。
正因看到物流行业实际困难,贺登才在近日参加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如实陈述了中物联接到的大量会员单位反映的情况,并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放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疏通道路运输“堵点”;在符合疫情防控需求的情况下,尽快开放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快递网点等物流节点,推动商品货物流转分拨配送;在坚持执行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放开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物流从业人员,让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此外,应将拒不执行国家保通保畅政策的行为纳入问责体系,完善保通保畅工作机制。
同时,针对一些城市的新增确诊中有货车司机、物流枢纽工作人员的情况,贺登才还特别呼吁,要“将物流作业人员与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同等对待”。
物流是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基础性、先导性环节,我们要充分认识物流系统的重要性。
贺登才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尊重物流从业人员的劳动,在疫情防控期间更要充分发挥物流的作用。二是建立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白名单”制度,使他们享受免费防疫检查及装备等服务。三是经过防疫检查后,尽快让符合防疫要求的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物流从业人员返回工作岗位,投入抗疫保供工作。四是搞好对物流从业者的生活服务,解决他们在防疫检查、吃饭、住宿、如厕、洗浴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五是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货车司机、快递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别让“白名单”成为摆设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当疫情在全国各地多点暴发,“动态清零”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必选项,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寻找到经济增长的平衡点,正在考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上,除了强调要打通物流的堵点,对司机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限制通行外,同时还强调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白名单”的产生是中央政府为应对当前疫情下出现的供应链冲击的应时之举。供应链安全与疫情冲击相伴而生,要防止疫情蔓延,就需要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但与封控如影随形的是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冲击。
“白名单”可以对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输血”,与之相关的扶持政策,将有利于稳定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安全。但设置了“白名单”只是第一步,是否能够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增强企业和产业的获得感,稳住疫情下的脆弱产业链,将最终影响“白名单”成效。
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工作机制,集中统一指挥,分工分级负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举报投诉机制,用好12328热线,24小时专人值守,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各级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破解当前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核心环节。而从以往的历史经验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参差不齐,使得各地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亦显现出不同的走向。
疫情还在蔓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近一段时间,全国疫情形势呈现逐渐企稳态势,但地区之间交叉输入影响明显,各地“动态清零”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中央的宏观政策在地方落地的重要性,政策自上而下的传导需要建立起清晰的考核机制。
在不久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交通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邮政局等表示将通过相应的举措,打通流通领域的堵点、卡点,力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在短短的两天内,两个会议都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凸显出当前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目前,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辽宁等省疫情总体趋于平稳。吉林省吉林市疫情持续好转,处于下降趋势,长春市疫情呈现下降态势,近日新增感染者均为集中隔离发现,但由于感染基数大,社区风险未完全排除,须持续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巩固防控成果。上海市近日疫情仍处于高位,社区传播风险仍然较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紧迫。北京市的疫情防控仍处在早期,下一步的走势仍待观察。
当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动态清零”的措施背后不可避免将对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冲击,唯有未雨绸缪,找到对冲风险的“先手棋”,才有可能减少对经济的影响。而保障供应链稳定是保护企业和产业,降低疫情冲击的必选项。从短期看,影响供给侧,降低短期的经济增速;从长远看,将影响需求侧,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动能。因此,相关各方都应当提高对当前疫情下复杂形势的认知,并积极推动相关措施落地显效,切勿让类似“白名单”的扶持政策成为摆设。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社
责任编辑: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