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推进的生态渔业示范养殖区。
曾经是“一湖酱油汤”的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处,水质的好坏关系东线工程的成败,东线工程选了一条极为艰难的路。一个十年的周期,功夫不负有心人,关于南四湖水质的捷报频传。
在南四湖地区大力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湖,依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环湖沿河大生态带,尤其作为沿湖的20余万渔民,由“以水养鱼”到“减渔养水”,坚持生态渔业建设,这条路走得十分坚决而雄壮。南四湖上在发生着什么?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失湖渔民,陆居寻求新生活
永胜北村是微山湖区一个典型的渔业村。刘培雪是永胜北村2组的村民,2012年3月前,她的外塘(指湖面上)网围养殖面积达200亩以上。“虽然每年行情不一样,还是能够净赚10万元左右,好的年份能够赚到12万。”刘培雪挺朴实地对记者说,“俺不知道养鱼蟹对湖水有污染,村里说上级不让养了,俺听懂了,去年3月份就开始拆了,一点也没有留”。
失渔后,刘陪雪和丈夫卖掉了住家船,到永胜社区买了一套117平米的商品房,开始了陆居生活。丈夫经村里介绍另创业,去了正在建设中的永胜煤矿打工,她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
“永北村外塘网围养殖的面积2012年3月前已经发展到20000多亩,后来压缩到3000亩,这个数字和社区里的永南、微西、渭河其它3个村一样,每个村都是从200多家外塘养殖户缩小到40多家或者50多家养殖户。”永胜北村党支部书记刘林举激动地对记者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为了我们的美丽中国”。
19万亩网围,正式撤离大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四湖渔民在湖里养殖、捕捞,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大湖的平静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原来,通过google地图看南四湖卫星照片,很多区域就像密密麻麻的地面,很少能看到连片的大湖,而那些所谓的地面,实际上就是网箱和网围。”微山当地的一位居民坦言。
记者走访了解到,如今的南四湖,已从原来网围、网箱随意而行的状况,变为了到处是视野宽阔的一片湖光美色。“我们保留规范了8万亩网箱和网围,实行集中规范养殖的方式,同时清除湖面网箱网围养殖面积19万亩。”微山渔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什么强制性措施,只是一纸公告,很多渔民识大体、顾大局,他们挥泪撤了网箱,回归陆地,开始适应新的生活。
生态渔业并非禁了渔业生产。早在2012年,济宁市政府就邀请相关渔业及环保专家,制定了《南四湖渔业功能区划与养殖总量控制规划》,其中,规定了常年禁渔区、生态修复区及生态养殖区等。同时要求,河蟹生长期内全部投喂湖中天然饵料生物,养鱼区开展非投饵性鱼类养殖。
现代渔业体系,逐步形成
1日上午,在微山县鲁桥镇七村,已经养殖乌鳢很多年的村民老张翘首望着,而在村口,乌鳢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正在进行之中,改造完成后,他能分到一个大约5亩大小的池塘,比他现在的池塘要大上一倍多。
现场,一台台挖掘机正在忙碌着,一个个大小在5亩左右的池塘已现雏形。村民史孝安告诉记者,未来,这里也将有他的一片池塘。而现在,他在旧池塘里养殖的乌鳢,市场行情还不错,每斤能卖到10元左右,今后用上新池塘,不仅养殖面积增大了,还将获得技术、销售等诸多方面的支持,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微山县副县长刁云强介绍,鲁桥镇有养殖乌鳢的传统,被称作乌鳢之乡,在这里很多村民都自己挖池塘养殖乌鳢,但是由于是各自为战,池塘有大有小,而且很多养殖废水都是直接排进大湖,造成污染。“这只是其中一个试点,近500多个新池塘,将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自今年起,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微山将在南四湖沿湖改造建设40万亩标准化池塘,规划为生态养殖区、湿地净化区等功能区,构建完善的池塘-湿地生态循环养殖系统,最终建成南四湖湖区生态清洁型现代渔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