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山西村庄因采煤挖空房屋开裂 村民忧睡觉被埋
    2013-05-30 09:18:18 626
  • 收藏
  • 管理
    ”的。但裂缝不待人,2002年5月,第一批成规模的裂缝,开始出现在村中房屋和旱井上。

      采区范围就在“村底”的兴旺山煤矿,十年前曾予以部分赔偿。一份落款2003年9月的《赔偿协议书》显示,兴旺山煤矿对裂缝“同意负一定的责任”,赔偿标准是一次性偿付每户一两万元,并承诺“在继续开采中按国家煤炭法有关规定在通过村庄时留有保安煤柱”,否则,将赔偿村民一切经济损失。

      2003年,兴旺山煤矿被整顿关闭。但村民的噩梦远没结束,2006年,距离双圪桶煤矿200米处的村耕地,也“出现大量塌陷,把路都堵住了”。

      “丰山煤矿、白家峁煤矿、双圪桶煤矿、靳家峁煤矿的采煤范围,都涉及兴旺山村底煤层,对村庄房屋塌陷、耕地毁坏负有程度不同的责任。”张锦珍等几位老矿工坚称。

      但鲜有矿主承认这点。几份发黄的纸张显示,2004~2007年,村民不断在各个煤矿间“讨说法”,还几度上访。但靳家峁、双圪桶煤矿的矿长均称“概不负责”,“政府也在打太极拳”。

      十余年里,这场村民与煤老板的博弈也有胜的时候。2008年至2011年,几份《租房协议》显示,丰山煤矿企业代表曾通过村委会,分四批支付了每户万元的房屋补偿款。因为据《协议》所写,2008年后,村民“所住房屋因煤矿开采造成严重裂缝,已不能居住”。

      “这以后,村子就垮了。”张伟的另一远房大伯张爱柱,至今保留着两张盖有“临县国土资源局”和“林家坪镇人民政府”大红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上面写着,由于住户位于灾害体上,建议“三五天搬离”。

      那是2008年底,担惊受怕的村民,已开始大规模离乡。

      截至发稿,记者查询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网,发现其上已无兴旺山、白家峁、靳家峁三家煤窑的资料。双圪桶、丰山、南沟煤矿均被标示为“乡镇煤矿”,其《安全生产许可证》皆已过期数年。

      林家坪镇副镇长秦保成告诉记者,现在,除了白家峁煤矿系“暂时停产”之外,其余的煤窑,最晚于2011年就已关闭。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它们留给这个塌陷村的“纪念品”,只是几台废弃的挖掘机,几口“破了一半”的煤井,以及来时路上每隔几十米一个的大坑。

      这些横在路中央的坑,浅的几十厘米,深的能达数丈,坑沿裂成锐角,如灾难片《2012》里破碎的地壳。

      村民说是因为下雨,但双圪桶煤矿的看门人告诉记者:“不可能只是雨,一定是地下空了,水一砸,一个坑。”

      十年迁徙

      《临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里,明确将林家坪镇的兴旺山村、南庄村、堎头村、白家峁村、丰山村列为“地裂缝、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并确认,导致上述灾害易发的原因是矿区“采矿不当”。

      秦保成副镇长甚至不避讳兴旺山村很可能已“保安煤柱不保”,“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小煤窑生产很不规范,不排除各种乱采、乱挖现象”。

      而伴随着2002年最早一批裂缝出现,这个“张高两姓”的聚居村,也踏上了分崩离析之路。

      在村里老人眼中,这不该是“每家都沾亲带故”的兴旺山村的命运。如果没被采空,张稳柱、张爱柱、张贤斌认为这里应该稳如磐石。时间平缓流淌,村民闲时串串门,收获季时,就一起收割成片的豆子、玉米和红枣。村办小学固若金汤,不时能听到朗朗读书声。

      煤矿改变了一切。十余年来,山上的村民和山坳里的煤,一直是充满矛盾的共生体。

      “离乡潮是分三批出现的。”张锦珍说,“先是2003年‘失业’,继而2006年‘失学’、最后是2008年‘失家’。”

      “失业”源自兴旺山煤矿关闭。1992年成立的兴旺山煤矿,曾见证这里最初的兴旺:“上世纪90年代末,镇上24个村子有12个有矿,拉煤车排着长龙往外运。村里男人哪个不在矿上干活?不是采煤,就是拉煤、洗煤……”张锦珍回忆,虽然空气日渐变成焦黄色,但他每月能赚五六百元,“当时算一笔大钱”。

      但硬币还有另一面:随着十年来煤价坐上过山车,从每吨几十元暴涨至千元,与煤老板相比,村民们分得的羹始终“少得可怜”。

      兴旺山村村干部提供的文件显示,兴旺山煤矿最初由村集体承包给了一名高姓老板,即使按每吨煤几十元计算,这个年产3~9万吨的小矿,每年也能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而煤老板每年只需交给村集体1.4万元承包费,“没见落到个人头上”。十年后,煤矿几度转包,身价飙升,承包费却只涨了3000元。此外,身为挖煤村村民的唯一好处就是:每户每年能享受1.5吨原煤。“冬天要烧火炕、做饭,也就够自家用用。”张锦珍说。

      2003年,该矿关闭,村里的男人失去了稳定的谋生来源。壮年劳动力开始“散”到别村挖煤,或者到26公里外的离石区打零工。

      这是第一次迁徙。此时,裂缝已不是少数几家人的“私事”。

      3年后,随着周边其他煤窑继续采挖,曾是方圆5个村里“第一所标准化寄宿学校”的兴旺山小学,也垮了。

      兴旺山小学曾经是该村的骄傲。园中石碑记载,1998年全村家长举家募款、义务出力,精心修起这所砖砌的小学,“比谁家房子都结实”。张伟的妹妹张芳芳,在那里读过5年书。“(它)是5个村里最好的小学,有200多个学生。每年六·一儿童节更热闹,20多个村的孩子都来参加文艺比赛。”已读大二的张芳芳还记得,在如今砖石裸露的校园戏台上,7岁时的自己和20个小朋友一起表演过舞蹈《冰糖葫芦》。

      2002年、2006年,裂缝两次爬上了这所学校的教室和宿舍。2008年,兴旺山小学几经修补无果后,彻底关闭。

      “孩子要上学,更等不得。”张锦珍记得,第二次迁徙就发生在2006年前后。村中大人带着学龄孩子一起离开了,“安全还是其次,主要为娃娃的前途”。

      壮劳力和青少年走了,剩下的老老小小,已很难撑起这个村庄。

      2008年后,大批房屋被镇政府、县国土资源局鉴定为“危房”。2008年7月,像多数村民一样,张锦珍一家与村委会签了一纸合同:4间砖房的整院住宅由村里一次性补偿4.9万余元,此外,再发1000元搬迁费,每年发4000元租房款。“从此彻底搬出危房,并用砖石封死出入口,杜绝任何人员出入”。

      第三次迁徙,带走了兴旺山村最后一批不那么“固执”的留守者,但80岁的张贤斌不走。他不习惯用抽水马桶,怕进城花钱。他说:“我就守着我的地,死也死在这儿。”

      张锦珍一家就守着老父老母4年,2012年夏,“再没有囫囵房子住了”,终于也搬离了村子。

      老人留守的塌陷村,是清苦而寂寞的。张贤斌一天两顿饭,吃米汤,或者“放了很多很多醋”的清水面条,忙时就煮一包方便面。收获的枣和玉米棒堆在窑洞里,经常不知不觉被老鼠“啃掉一大片”。

      张锦珍抽空就坐乡村公交回村,确认父母还安好。忙时,他帮着收玉米。不忙时,会蹲在村口,望着父母的方向。他身后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衬得这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成了个黑点,显得渺小而孤单。

      “四面楚歌”

      张伟说,2007年10月那晚滑坡后,他就没有“家”了。

      2012年5月出台的《林家坪镇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处理办法》显示,林家坪镇人民政府对像兴旺山村这样的塌陷村,采取的是“货币补偿”加“移民搬迁”策略。

      “换句话说,就是拿钱、搬家,但几万块钱根本不够在别处盖新房。在附近盖?脚下没有一块实地了。”几位留守村民这样慨叹。

      张锦珍一家在遭遇滑坡后,曾在借宿中见识过脚下土地的“四面楚歌”。

      “四年搬了五次家,最短的才住半年,最远搬到一里地外的双圪桶村。”张锦珍回忆,每次


    上一页:山西村庄因采煤挖空房屋开裂 村民忧睡觉被埋 下一页:山西河曲环保局不作为:中石油肆意排污黄河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