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3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出台有何重要背景和重大意义?参与《纲要》编制的水利部办公厅常务副主任王韩民对此进行了解读。
王韩民指出,《纲要》出台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节水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根本性措施,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对农业节水如此重视,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而且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其次,发展农业节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长远稳定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
第三,发展农业节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节水是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现代农业发展对水的依赖和敏感程度提高,加强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极为迫切。
另一方面,虽然发展农业节水是如此重要和迫切,但却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9.25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38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87亿亩,虽然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明显,但总体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提供指导。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95亿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确保5000万亩、力争新增1亿亩。到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将力争达到7.6亿亩。而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农业节水,就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为规划编制、政策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提供指导。
早在2001年,中央农办就将农业节水作为重点课题列入研究计划,成立了由中央农办、水利部牵头,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单位参加的课题组,着手编制了《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进一步明确农业节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用水需求,水利部于2011年7月,又成立了《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以《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近年完成的相关规划为基础,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新疆等地对节水灌溉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意见和建议,组织相关人员多次集中研讨,并正式征求了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后,编制完成了本《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