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社发 骆云飞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董冠洋)阳光、沙滩、浪涌澄澈、海风习习。虽然远在南海之滨,数十年来,海南吸引着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一批批游客。日臻成熟的旅游业带动了岛内经济繁荣,更使这片椰风南国意识到“生态”这项核心竞争力。
海南岛拥有1823公里的海岸带,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日前,中新社记者跟随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的“2015海疆万里行”采访活动来到海南,探寻中国海岛旅游的生态发展之路。
“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的一大品牌,我们要靠这个吃饭,生态!”在2015年全国两会的海南团开放日上,刚从国家海洋局调任海南省履新不久的省长刘赐贵明确强调。目前,海南正在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数据显示,2014年赴海南旅游人次已达4800万,仅2015年春季,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每天进出港人数都达到6-7万。
如何在游客承载量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刚刚入选“2015中国公民最喜爱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的海南三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三亚是一个没有工业的旅游城市,但多年发展也使这座“海岛天堂”必须解决海水污染、珊瑚礁破坏等问题。“三亚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难题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农业污染、过度捕捞以及盗采盗挖等”,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主任傅捷对记者说。此外,大型海洋工程建设,如亚龙湾基地、榆林湾基地的建设,也对于三亚珊瑚礁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
根据国家海洋局2006年至2010年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结果,2010年监测到海南的活造礁珊瑚覆盖率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只有11.60%,比2006年的监测数据大幅下降,降幅分别达到48%和83%。三亚珊瑚礁的状况尤为堪忧。“曾经,珊瑚礁受损面积高达80%”,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俊杰说。
其实早在1990年,三亚已经启动珊瑚礁资源的保护工作。当年9月,中国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类型的珊瑚礁保护区——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保护区总面积85平方公里。1995年,保护区分别在鹿回头、大东海和亚龙湾试点珊瑚人工繁殖,即将从海底截肢的珊瑚采集到陆上培养,或直接移植在人工礁上,然后向适合珊瑚生长的海底沉入人工礁珊瑚。
“经实验移植的珊瑚苗成活率达到70%左右,正常情况下,珊瑚苗植入海底两到三年后,基本可以成株,”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办负责人柯韶文告诉记者。据介绍,目前在保护区海域有造礁珊瑚110余种、浮游植物131种、浮游动物80种、鱼类296种,以及玳瑁、绿海龟和中华鲎等濒危物种。
资料图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由于陆源污染是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海南省“多规合一”统筹发展的思路就对海洋生态保护大有裨益。三亚市海洋局局长章华忠介绍,“近几个月来,海南省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企事业专项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管理体系,避免因部门分割、区划分割、行业分割造成资源浪费。除了对生活污水、农业污染、过度捕捞、盗采盗挖等加大执法力度,加大海洋生态修复,甚至规定了海岸线内300米内的建筑必须清理拆除这条红线,这在以前很难想象。”
事实上,海南岛丰富的天然资源、地形地貌不仅造就了开发成熟的亚龙湾,也保留着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在位于海南岛西部海岸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生态保护的理念已经融入全程。
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林东介绍,“棋子湾是海南十大海湾之一,海岸线长约13公里。棋子湾海域海洋自然资源独特,海洋文化资源深厚,海洋生态系统良好,珊瑚礁种类繁多,拥有峻壁角领海基点、海岸地貌和珊瑚礁等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是海南最后一块未被大规模开发的海岸。”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棋子湾海域岸滩沙漠化、荒漠化较为严重。通过不断治理修复,如今已经种植了近5万亩的沿海防护林,棋子湾海域荒漠化问题已得到彻底根治。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蕴藏丰富的铁矿、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港口环列的海岸,海西地区在迎来旅游开发高峰的同时,也启动了工业经济提速开发的时代。
昌江是海南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拥有华润、华盛、鸿启三大水泥企业,9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同时还有一大批矿石采掘、橡胶制品等企业,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