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四川 绿荫满岸守清波
    2016-04-14 23:41:20 925
  • 收藏
  • 管理

    四川 绿荫满岸守清波

    造林护林十八年,不信青山唤不回 

    万山千河之省四川,其境内河流最终几乎都归入长江。千百年来,这里的茂密丛林一直守护着长江水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10万多人的伐木队伍开进大山,从此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日渐枯竭,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一度接近20万平方公里,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输出地。莽莽青山,是应该做人类的伐木场,还是应该做长江的守护神?最终,绿色发展成为人们的抉择,艰难的转型由此起步。

      今天,层层叠叠的茂林,奔流不息的江水,诉说着造林、治水的故事。

      森林与长江:森林归来,清波重现

      春回大地,旺苍县尚武镇榆钱村一派生机:处处茂林修竹,阵阵鸟声争啼。“在以前,这里可是鸟都不愿意落脚的荒山。”曾经树林被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让60多岁的村民李冬青记忆犹新。

      据旺苍县水务部门统计,水保林建成以前,全县每年数百万吨泥沙被雨水裹挟至长江,让这里的土壤失去了肥力,被人们称为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土”。如今,榆钱村数千亩水保林从山顶延伸到山腰。“在生态系统中,森林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作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许强曾多次参与水土流失整治项目,在他看来,林和水相存相依,不可破坏割裂,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经济发展需遵守的红线。

      破坏红线的代价太大,并最终成为人们痛苦的记忆。觉醒的过程痛苦而漫长:1996年,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四川着手制定森工转产脱困方案,1998年大洪灾后,中央果断决定长江上游彻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工企业全面转产,投入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次年,中央再出重招,在西部地区实施坡地退耕还林工程。在这划时代的大转折中,全省10万多名伐木工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加入到造林的大军。

      “运木销售变为造林护林,赶漂人成了种树人。”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的前身是大渡河木材水运局,谈到艰难而又光荣的二次创业,局长邓林表示,造林护林事关生态安全、福泽子孙后代,其意义不亚于当年赶漂运木支援国家建设。截至2010年天保工程一期结束,该局营造森林蓄积量4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过去40多年运销木材总量。

      今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即将走过18个年头,四川境内森林面积由1.76亿亩上升至2.61亿亩,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输入长江上游的泥沙降低46%。

      管护与防控:定量定责,奖惩结合

      “发现疑似盗伐痕迹,现场图片正在上传。”凭借卫星定位手持终端,巡检在山林里的胡学民跟护林指挥部保持着实时联系。作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名护林员,他同7位伙伴管护着20多万亩森林。去年4月起,当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对境内天然林保护区实施网格化管护,从此上千名护林员与2400多万亩森林以这种方式实现精准对接。

      “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责任落实到人”,四川将森林管护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目前全省共有200多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全省森林基本全部实现有效管护全覆盖。

      守住存量,确保增量,仅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四川便建设公益林8457万亩,每亩公益林每年补贴15元。“厚补”之外是对破坏森林生态的“严惩”:去年,四川省林业厅联合公检法部门开展“林地行动”,打击违规占用林地的行为。近年来,“破坏生态就是破坏发展大局”成为人们共识,各项治理行动已经常态化。

      “给森林加保险,种树不吃亏!”近日,理县桃坪镇桃坪村村民余兴富领到2000多元森林保险赔付金时,距他家山林遭受病虫害只过去了半个月。2011年起,四川省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公益林所有者仅需承担保费的10%,商品林所有者仅需承担保费的25%,剩下的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而且只要首年缴纳保费未出险,次年保费可免缴。政策保险确保了林农种树的积极性,仅去年,四川发生的1000余起森林灾害中,得到赔付的近85%,全省确立了“补贴+保险”的林业管护模式。

      生态与增收:留得青山,留住金山

      “青山绿水,换得来我们的生计吗?”当年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伐木工李军放下斧头时的疑问,是当时10万多名伐木工共同的疑惑。

      如今,疑惑不再:随着植被恢复,森林产业蓬勃兴起。如今年近50岁的李军,已是当地一家森林特产加工企业的老板,“我们每年卖出大山的野生菌就有30多万元的利润。”生活一天天滋润起来。

      大巴山的银耳、米仓山的茶叶、大凉山的天麻……依靠林下种养发展起来的四川土特产,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目前,四川“森林食品”已发展到400多种,80多家企业把他们的“森林食品”推上了电商平台。

      “一到夏天,这里的客房就不够用。”说起森林旅游,玉屏山农家乐老板周玉琼满是“幸福的烦恼”。去年,四川首届森林康养年会在玉屏山举行,凭借独树一帜的生态环境,当地康养产业发展前景引得社会资本青睐,周玉琼们有望分享到更多生态红利。

      留得青山就是留住金山。曾经荒山连荒坡的贫困乡村,如今漫山遍野是苹果、樱桃、梨树、花椒,引得游客如织。近10年来,四川生态旅游总收入增长了150倍,去年更是超过600亿元,一举超过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和地方财政17年来的总投入,九寨沟、瓦屋山等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旅游胜地。

      在宜宾市翠屏区佛现山,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均沿江而建。其中,刘元洪的“刘家客栈”生意格外红火,“以前上山砍树,现在靠着青山和长江搞旅游。”他说,虽然都是“靠山吃山”,但现在“吃”得更舒坦,更滋润。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4日 04 版)

     



    上一页:2016“年国开之旅-社区教育”走进四川行 图片新闻 下一页:四川森林面积增逾48% 输入长江泥沙减少46%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