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上学的时候,通过希望工程资助过一个学生。那个年代,不到400元就可以帮助一个小孩完成小学学业。对我来说,那只不过是零花钱而已,但对他们来说,命运可能从此就改变了。”从英国回到中国,经历了文化洗礼的她,不仅开始食素,而且走上了公益之路。本文来自有机会——中国有机生活第一平台 www.yogeev.com
她是俞佳琳,外国朋友称呼她为Catherine,一位纯素者,也是绿色生活嘉年华发起者,在北京以市集的形式推广绿色、环保和素食文化。
佳琳早年留学英国,读的是心理学。念书期间,参加过Camphill Special School的志愿服务。Camphill Special School是一个世界性的义工组织,通过艺术、技术、农耕等为有身体残疾、精神障碍和需要其他特殊护理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帮助。该学校遍布世界各地,佳琳参加的是Aberdeen Special School和Wakefield Camphill Community两个项目。志愿者一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每天工作12小时,在学校照顾和陪伴这些孩子。
两年的留学生活给佳琳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在英国,佳琳身体力行感受到了做义工的意义所在,她种过菜、照顾过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同时,也接触到了素食。在她看来,素食并非宗教人士的专利,外国人吃素的理由更多是为了保护环境、关爱动物。随着素食在中国的兴起,佳琳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她辞去了英国大使馆的工作,在北京办起了公益市集——绿色生活嘉年华。市集融合了绿色健康、素食养生、环保低碳、传统工艺等,慈善公益是其核心。当然,市集也包括众多有机农场。
提起健康,佳琳谈到了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身体不太好,喜欢吃滚烫的食物,不烫不入口,这对口腔和食道的健康非常不利,但因为是老毛病了,所以似乎也没办法改掉。后来,佳琳开始给父母订购有机蔬菜,并送父母去上了一个生食疗养课程。他们回来后,饮食习惯居然发生了改变,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顿选择生食,而且,由于有机蔬菜的价格比常规蔬菜高,他们变得格外珍惜食材,在烹饪的过程中也舍不得多放佐料。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母亲身体的各项指标恢复了正常。
自己的转变、父母的转变,还有家人的转变使佳琳更加坚定了推广绿色生活的这条路。2016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与绿色生活嘉年华合作举办了“绿色生活月·乐活市集”。市集召集了近三十家摊主,他们在现场义卖产品,分文未取,交易款项直接由消费者投入了捐款箱。最终,市集筹得善款近6万元,全数捐给了中华环保基金会,在4月22日的一万棵树苗的植树活动中,种下了2800多棵树苗。
“做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意义。”这是佳琳的看法。
张茜:为什么有兴趣做市集?
佳琳:与我吃素的原因一样。在英国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大意是“人的一生如果只为环保做一件事的话,那就是吃素”,这比你节约用水、用电啊更环保。后来,我查了些资料,注重饮食就是注重环保和低碳的生活,尤其是养殖场消耗大量的资源去生产肉类。从健康、资源浪费、生态可持续等方面来说,我们吃到的东西与产出不成正比;为了防止动物生病,就给他们打抗生素,这已经不是秘密了;包括运输,也是能源的消耗。了解到这些真相之后,就觉得我们做环保嘛,要从自己开始改变。
张茜:为什么坚持做公益呢?
佳琳:我还在上学时,就在希望工程资助过一个学生。那个年代,不到400元就可以帮助一个小孩完成小学学业。这些对我来说只是零花钱而已,但对他来说,命运从此就被改变了,他是家里唯一一个上过学的人。他当了兵,退役后参加了工作。当时做这件事想的没那么多,但后来发现它有意义,比买吃的、买喝的好,还可以帮助他人完成理想。我觉得这钱花得非常值当,有想不到的效果。
在英国的2年参与志愿活动的经历,从教育、医疗、人与人的培养等方面吸取到了远远超过在国内做义工的经验。当时,我所在的机构为智障青少年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等课程并采取托管制,这些孩子毕业后,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也拥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真的是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6天,从起居到上课,要负责安排和陪同。虽然辛苦,但身体力行教人知识、照顾他们的生活让我感到充实,在那里也认识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朋友,形成了一个友善、互助的社区。有机种植也是在那边接触到的,我们会种一些植物在大棚里做萃取,加工成纯植物的护肤用品。当时什么都不懂,有了概念之后,再去找这些东西就觉得好有意思。
张茜:怎么说服商家和志愿者参与进来呢?
佳琳:从绿色生活嘉年华第一届(2014年)开始,我们就关注公益了。扶贫计划、嫣然天使、PETA(善待动物组织)等等我们都有合作过。商家对公益活动多多少少还是认同的,我们也会在市集上号召大家将销售额的一部分捐给公益机构做慈善。这次,都市之声找到我们,让我觉得这个活动(绿色生活月)很特别,在国内很少见,因为是一个纯公益的活动。我们查找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的相关资料,发现它是一家捐款相对公开透明的慈善机构,提出的理念也好,符合国际发展方向,我们也希望加大力度做公益,于是,便从策划、组织、植树等全程参与了进来,将环保概念贯穿始终。
在市集的组织中,我发现许多商家具有公益心,做素食的就不用说了,有机农场因为经常与土地打交道,对环境非常敏感,空气污染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也愿意参加。他们告诉我,平时自己就会去种树,改善环境。
每一个人来到市集的摊位前,摊主会主动向他们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鼓励他们多买些产品,多捐些钱来种树。在最后一天,正安的产品直接打折,要知道他们的会员才打九折呢,他们的订货成本本来就高,但还是愿意捐献出自家的产品用来支持环保。这让我挺感动的。
国外的慈善团体几乎都是有收入的,没有赔钱的。虽然我们有志愿者,但是他们的差旅费、餐费等一天的生活费我们都会报销。这样做事有一个好处,让公益做得踏实。只有把志愿者照顾得很好,他们才愿意把公益做得更好;如果让对方无谓的付出,那么,就不能持续下去了嘛。
张茜:你觉得在中国做公益跟国外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者有什么困难?
佳琳:一是(国内做公益)不公开。这次活动比较透明,让大家放心,但有些活动大家就不太知道是怎么操作的。另外一点是持续性。像这个活动,可不可以一年之后接着做下去?可不可以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合作,在二线城市铺开,把这个概念传播出去?解决雾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当然,我们不像国外有那么成熟的氛围。各个公益项目,不管是环保、扶贫、儿童教育啦,都需要持续下去。不是说我们再做十年就没有社会问题了,国外做公益也还没结束呢。社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公益可以一直做下去。
张茜:这次活动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佳琳:我自己对国内的公益开始有了信心,发现许多有公益之心的企业,包括外地的,他们都愿意参与进来。除了这之外,我发现还可以做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比如,市集可长期放置一个捐款箱,你捐款,我们给你物品做交换。又比如,以后在农场发起公益活动,消费者来体验农耕,他们的开销捐给某某公益机构。通过我们,他们不仅认识了好的商家、好的产品,还有好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不是做了一次,筹集了多少钱就完了。
我最大的收获是更有信心坚持做这件事,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发现能做的模式不少,向国外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多。没做(市集)的时候,这东西很虚,一个项目入手了之后,才知道是什么样,进而有目标地展开学习,会给我们后面很多灵感和信心。
本文版权属于联合汇(www.cneepn.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联合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