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贤君
6月18日晚上晚7点38分,央视一套《焦点访谈》播出了名为《垃圾围城,如何突围》的专题节目,金华垃圾分类被作为全国经验典型在节目中进行了重点介绍。
农村地区的垃圾治理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可以想象一下,基础设施欠缺,环卫体系薄弱,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简单掩埋,刮风一脸土,下雨满脚泥,环境情况让人担忧。
那么,农村的垃圾治理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呢?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节目一开始,焦点访谈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并对目前我国对垃圾成堆的现状进行了曝光。
在19点45分,金华的垃圾分类做法被当做成功的典型进行了介绍。

节目截屏
节目中说,在浙江金华,这里的农村做出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尝试。在金东区的锁园村,发现这里的垃圾桶不一般,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
政府为了鼓励村民给垃圾进行分类,还会对分得好的家庭进行奖励。
为了方便给垃圾分类,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一把铁钳子,万一扔的时候没注意弄混了,还可以再用它挑挑拣拣。村里的保洁员每天定点来到村里走街串巷收垃圾,他的车子也很特别,一边用来装可腐烂的垃圾,另外一边装不可腐烂的垃圾,集纳了村里的所有垃圾,然后统一运到村头的阳光堆肥房。
在塘雅镇,12个阳光堆肥房建在了一起,在这里,没有闻到一丝垃圾腐臭难闻的味道。这些垃圾在堆肥房中经过大约两个月发酵后就变成了成有机肥料。在金华,垃圾经过分类之后,可腐烂的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料。
其实,早在2015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头条就推送报道了名为《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一句话解决垃圾分类的关键难题!》的文章,为咱金华农村垃圾分类的好办法点赞。

节目截屏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10月13日到15日,全国各地20多家网络媒体来到金华,深入金婺城区、金东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兰溪市、武义县等县市区及所属景区进行全媒体采风。
在金东区琐园村,村里的分类垃圾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分类垃圾桶,没有高大上的称呼,也不分红黄绿蓝的颜色,而是把垃圾分为“能烂”和“不能烂”两类。
“能烂”的送去村头玻璃房发酵做肥料,“不能烂”的又分作两种:可换钱的,不可换钱的。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让垃圾处理厂的垃圾越来越少,村子却越来越干净。
如此接地气的垃圾分类方法让采风的媒体印象深刻。
新浪微博大V@白衣山猫@梦遗唐朝先后发了微博,介绍金华金东区琐园村的垃圾分类做法。他们的微博被网友的广泛转发和评论。
很快,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看到这些后,专门在官方微信头条推送。
《垃圾围村 如何突围》节目视频地址
http://tv.cntv.cn/video/C10326/1266613cd0d1483e8e5689a2f3648eb8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生态环保网(www.cneepn.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中国生态环保网。
本网转载文章旨在传播有益信息,如果本文及其素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或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