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王亚宏
在伦敦市中心骑士桥的地铁站四号出口外,有四栋公寓楼。这个被冠之全球最贵公寓的楼盘共有80套房间,每平方米均价约6.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3.21万元),面积最大的一套卖到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8亿元)。
据悉,这里的业主中,最大的群体来自俄罗斯,占了全部买家的三分之一。然而大多数业主们或许并不知道:与他们的豪宅毗邻而居的,曾经是伦敦最大的一片菜地。
“为胜利种地”行动
在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许多伦敦人才想起: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曾是伦敦人的大菜圃。
1940年7月,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全被德国征服,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德国旋即跨越海峡对英国本土展开轰炸,与此同时,德国的海军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持续打击,致使英国很快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从海外输入的物资。
当时英国有接近4800万人口,全国三分之二的食物依赖进口。由于缺乏同德军潜艇对抗的经验,英国的运输船大量遭袭,损失严重,各大港口的进口量一度锐减为战争前的一成,大量的食物损失在运输线上,整个英国面临饥馑的挑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饥荒的恐惧甚至比希特勒的威胁来得更直接。
在这种局面下,许多英国人只能吃到最基本的面包和果酱,因为英国本土之前只种植一些小麦和用于酿造酒的苹果,而这两样食品显然完全没法均衡饮食,这导致英国军民严重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铁元素。
彼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把确保人民吃饱的重任交给了他信任的农业大臣伍尔顿爵士,后者请教营养学家们如何能用尽可能少的食物保障人的营养。经过多重方案的讨论后,英国开始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先是咸肉、糖和黄油限量供应,随着战争的持续,限量供应的单子越来越长,肉类、鸡蛋、果酱,以及糖浆等调味品也陆续被加入名单中。
农业部先是出书鼓励大家节约食材,把能吃的全吃掉,但无论怎样节流,食物总不够吃,于是英国人又在开源方面下功夫,搞出了“为胜利种地”行动,鼓励人民利用周围的一切公园的草地、自家的后院,甚至是德军空袭炸出来的土坑来种菜。
在“为胜利种地”行动的号召下,包括海德公园在内的伦敦多个公园都被开辟成战时的菜地。有专门的组织帮助大家把玫瑰花刨掉换成蔬菜,并帮助大家用厨余废料养猪。
在英国农业部派发给每个家庭的“战时菜谱”中,蔬菜比例较大。而在所有推荐种植的食物中,尤以土豆的地位最重要。因为土豆不但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维生素C。这在严重匮乏水果的当时可以说是伦敦居民最重要的维生素C来源。
《战时菜谱》提倡土豆不削皮,以保存尽可能多的营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拥有大片空地的海德公园被开垦出来,种植了大片土豆,成为伦敦市中心的土豆田。
“有机风潮”带动花园菜地复兴
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英国人,在战后迫切希望忘掉战争带来的伤痛,提升乐观的情绪。因此,当年被种植土豆和蔬菜的公园很快恢复了鲜花和草坪的旧貌,而且不少园艺知识几乎等于零的民众也勤奋学习,在自己家的花园种上了天竺葵、牵牛、剑兰、香豌豆等花卉。
不过,就在英国人“退耕还花”20多年后,在不少人的后花园里,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卉再次让位给了蔬菜。而这次导致蔬菜再成新宠的原因并非是战争的威胁,而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有机蔬菜风潮”。
受到所谓“有机食品”的煽火,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超市售卖的蔬菜通常贮藏在气体冷却的冷冻室里,并不新鲜。而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如今随处可见售卖蔬菜的超市还很少见,彼时人们买的蔬菜上通常还带着泥。那时候的蔬菜是当地产当地销,并不经过物流和加工,很不卫生。
同时随着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举家外出,到乡村、到郊外的庄园去郊游。瓜果飘香的乡村自然环境,与人们自己花园色彩斑斓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郊游打开了眼界,人们迫切希望把看到的自然搬到自己庭院里来,也让自然种植的蔬菜开始在花园中回潮。
媒体也对有机种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在英国民众中拒绝杀虫剂、化肥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英国广播公司收视率颇高的“园艺爱好者之家”栏目在这阶段换了新主持人杰夫·汉密尔顿。汉密尔顿是第一个在电视上倡导有机种植并引导人们有效进行有机种植的电视人,其有机种植节目的成功影响和感染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今英国成千上万的园艺爱好者的园艺情结。
从那时起,无论乡村或城市,到处都有众多的园艺爱好者,到处都是各有特色的阳台和花园;无论在私家花园里还是在人们的阳台上,有机种植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大众公认的最基本的、健康的耕作手段和每个热爱园艺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对杀虫剂、农药、化肥的使用如今几乎仅限于大面积种植的专业生产户和养殖户,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在自己院子里、阳台上开辟菜园的洪流当中。
经济危机催生“种菜热”
缘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有机蔬菜风潮”影响很大,可带动的只是那些对食物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人参与其中。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催生了蔬菜进花园的“刚性需求”:自己种菜能省出一大笔支出。
家住伦敦北部的娜米·西林格女士这几年就把自己面积不大的后花园变成了一块小菜地,里面种植着芥菜和球状生菜等蔬菜。虽然她的小菜地只有区区1平方米左右,但足够她整个夏天吃沙拉用了。
西林格女士用写博客的方式分享她的种菜体验,没想到一下子火了。现在,她正在为此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尽情品尝三尺地》。她的做法也感染了她的邻居们。他们形成了一个由大约一百人组成的“种菜帮”,相互分享种菜小点子,时不时搞个聚会,并且把种多了的蔬菜拿出来交换。
目前在英国,像西林格女士这样,愿意自己种菜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窄小的空间见缝插针,利用一切能找到的地方种菜。在2008年,英国家庭摄入的食物中,有2.1%是自己种植的作物。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7%。有评论说,这是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应对政府的“紧缩政策”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家庭在10~15年前,根本用不着自己种菜来省钱。亲身实践的西林格女士称,自己种菜确实省钱,现在她一个夏天都用不着买蔬菜。
自己种菜像是席卷整个英国的一股时尚,甚至白金汉宫也加入了这股潮流中——尽管对女王陛下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
200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的地面上栽瓜种菜,那是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二战时期的宫廷后花园,一度也成为菜园子。金融危机后王室再次开辟菜地主要是为了显示亲民,这次的菜地也比二战时要小得多。女王的菜地有大约10米长,4米宽。洋葱、豌豆、马铃薯、莴苣、韭葱都出现在女王的菜地里,而且女王亲手栽种的草莓还被御厨用来做美食。
年逾八旬的女王并不可能经常下地干活,菜园里所有的作物都会受到专业园艺师的精心照料。比如,地里的土豆是按照标准的半圆形方式栽种,被围在当中的则是番茄、莴苣和豌豆,这些菜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
白金汉宫里栽种的果蔬不但被宫里的数百名工作人员享用,而且还会出现在正式的国宴上,这在事实上也减少了王室的支出。
在经济危机后,连女王都这么干,那么英国人利用花园、窗台和阳台等家里狭小的空间种菜,甚至是把种菜盒子挂到墙上,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了。
本文版权属于联合会(www.cneepn.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联合汇。
本网转载文章旨在传播有益信息,如果本文及其素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或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