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民间合作抗疫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出现以来,中美友好省州及友好城市等地方层面、医务人员、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工商界、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等民间力量通过慷慨捐赠、声援支持、发挥所长、全力协调等多种方式相互支持抗疫,不仅推进了两国抗疫进程,也为促进全球合作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1.患难见真情:中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地方层面
最近,我们了解到中美两国友好城市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我所在的圣安东尼奥市就是一个例子。当疫情在中国发生时,我们城市社区成员积极帮助其中国友城无锡市募集资金采购急需物资;而当无锡市形势转好,转而向我们提供援助,承诺捐赠3万多个口罩。这些富有同情心的交流合作是我们携手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象征。
——罗恩•尼伦伯格(RonNirenberg)
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主席,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市长
友城交流是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对于增进国家间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多中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地方层面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生动演绎了以中美友城为主两国地方间的“患难见真情”。
“友好城市”(FriendshipCity),是指中国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行政区与外国地方行政区之间基于增进友谊和合作互利,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伙伴关系。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友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两国之间共结成了227对友好城市,其中包括50对友好省州和227对友好城市。加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是确保中美关系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注:此段另外排版作为背景资料介绍。)
(1)岂曰无衣与子同“罩”:中美友城互捐防疫物资
2020年1月下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武汉的医疗系统一时间几乎陷入崩溃。随后,湖北各地及中国多地也相继陷入抗疫物资短缺的困境。面对如此深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美国多个友好州市向其在中国的友好省市等地方层面伸出了援手。
此次疫情中,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与美国俄亥俄州是中美之间建立的第一对友好省州。2019年9月,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湖北省与俄亥俄州也庆祝了双方结好40周年,并续签了友好协议。在得知湖北省疫情严重的消息后,美国俄亥俄州经济发展署(OhioDevepmentServiceAgency)表示,俄州与湖北省互为友好州(省),愿从该州卫生署与医院调拨一批口罩和防护服捐赠湖北省。捐赠物资包括N95口罩1000个、外科面罩3000个、消毒湿巾8100包,以及防护服50套。该批捐赠物资已于2月10日运抵黄冈。[]除了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山东、河北、广东、福建、四川、上海等许多其他省市也收到了来自美国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的防疫物资支持。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6日,除湖北外,我国各省市共接收来自其美国友好省州和相关组织的捐赠款项66.6万元人民币,捐赠物资包括计各类口罩171088个,防护服1300套,护目镜893副,面罩1360个,以及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其他物资。随着美国疫情发展蔓延,中国各地投桃报李,积极向美国提供防疫物资,支持美国人民的抗疫努力,共向美国友好省州和相关组织的捐赠共计各类口罩211.74万个,防护服35937套,医用手套13.6万副,护目镜30220副,鞋套2万双,面罩200个。
这些来自中国友城等地方层面的防疫物资上,很多还贴着印有中美两国国旗、友城名称和鼓励话语的海报。这些鼓励的话语虽十分简洁,却传递着团结定能战胜病毒的信心和良好祝愿。如在陕西省捐助给怀俄明州的物资上写着“千里同好休戚与共(Weareboundtogetherthroughthickandthin)”,在辽宁省捐助给犹他州的物资上则写着“辽河春风送暖盐湖(FromLiaoning,Thisisourlove;ToUtah,Thisistheplace)”。
图为陕西省捐赠怀俄明州物资。
图为辽宁省捐赠犹他州物资。
许多美国地方政府在接收到物资后都通过媒体、视频连线、感谢函等方式向中国友好城市表达了感谢。如当地时间4月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州长贾里德•波利斯(JaredPolis)在疫情发布会上向中国湖南省赠送的1万只口罩表示感谢,而犹他州州议会则专门举办了物资接收仪式,并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向辽宁省致谢。[]
(2)“疫”中谁寄锦书来:中美友城相互声援
中国出现疫情后,美国各友好省州与友好城市等地方层面也纷纷以慰问信、电话、视频乃至议会决议案等各种方式声援中国人民,向其在中国的友好省市表达慰问与支持。
随着疫情在美国加速蔓延,中国许多省市也向美国的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送去慰问。根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统计,截至5月26日,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东、天津、重庆、浙江等16个省市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华盛顿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等25个州发送了慰问函约44封,其中许多省市在早些时候也曾收到美方的慰问和物资援助。
所谓患难见真情,在病毒这个各国共同的敌人面前,中美一些友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许多慰问信中真挚的祝愿与感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远隔重洋的两地人民感到心灵上的温暖。
(3)中国经验的无私分享
随着中国疫情逐渐可控,美国疫情迅疾蔓延,中国抗疫的宝贵经验成为美国各地抗疫希望了解的内容。根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统计,截至5月26日,中美友城机制下已举办2场多边视频会议,约16场双边交流会,还有2场双边视频会议正在筹备中。各地方政府疫情防控部门负责人、一线的医护人员、教育部门、经济部门等多方面的人员均参加了视频会议。通过视频会,中国不仅分享了抗疫经验,还探讨了疫后复工复产复学等话题,为今后友城间更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图为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与美国马里兰州新冠肺炎疫情医疗专家远程视频交流抗疫经验。
案例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1982年与武汉市结好。1月27日,匹兹堡市市长BillPeduto对武汉市致信慰问,该市“兄弟情谊基金会”(Brother’sBrotherFoundation)向武汉捐赠了18万个口罩和防护服。捐助行动获得了匹兹堡市长办公室、阿利根尼郡行政办公室、姐妹城市协会、匹兹堡华人组织以及当地公司的大力支持及协助。该基金会“灾难应对及战略措施”项目的副总裁莎拉•博阿尔(SarahBoal)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该基金会从一月底便开始着手准备,此次活动获得了匹兹堡市长办公室、阿利根尼郡行政办公室、姐妹城市协会、匹兹堡华人组织以及当地公司的大力支持及协助。当地华人、华侨在疏通货运渠道、填写入关手续以及跟中领馆官员沟通的过程中为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这次的疫情让人们甚为难过,“武汉市和匹兹堡市之间存在着非常深厚和长久的情谊,这不仅是一个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也是一件深深影响了我们在大洋彼岸朋友的事情。因此,整个匹兹堡市的居民都团结了起来,伸出援手,尽力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人们。”莎拉•博阿尔说,在灾情发生之后,该组织就接到了不少热心市民的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联系在中国的朋友、需要他们做什么等。此外,还有很多公司主动联系基金会,尤其是那些在武汉和匹兹堡都有营销的公司。此外,匹兹堡的武汉同乡会、中国文化中心、匹兹堡华人协会等组织还募集了近6万美元,购买医疗物资后捐赠给武汉。
2.科学无国界:中美医务人员及医学研究者的默默坚守k
“我们在中国认识的人提供了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说:‘你们必须做好准备,你们必须积极主动。’我们听了他们的话。”
——美国坦普尔大学医院肺部中心主任杰勒德•克里纳(GerardJ.Criner)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堪称“全球战疫”,那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便是英勇的战士,与病毒斗争,为生命护航。而中美相关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也在另一片无形的战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早日攻克病毒的堡垒,突破疫苗及相关药物研发而协作奋战。
(1)经验技术交流:互助共通高效应对疫情
疫情在中国出现之初,当一些政客还在争执不休时,中美两国医学界人士已开始合作研究,通过召开视频研讨会等方式分享经验、知识及技术。新冠肺炎疫情迅猛发展之下,许多中美一线医务工作者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也因防疫物资不足面临更大的风险。他们以默默的坚守和付出为千千万万的生命保驾护航,他们是这场战役中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他们也应当能够了解到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相对有效的方法来更大程度地医治患者和保护自己。在生命的价值与平等面前,医学无国界,医术当交流。
中国报告疫情较早,在防控疫情、治疗病患等方面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中国医务工作者也及时通过视频研讨、整理成英文手册等方式分享中国最新研究成果、防疫理念及综合举措,为美国医护工作者及相关专家送去了抗疫一线的宝贵经验。
其中,北京时间3月19日晚一场备受瞩目的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交流会以网络直播形式面向全球播出,包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乔杰院士在内的多名中国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外国同行们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展开深入探讨交流,近7万名世界各地的医护人员与网友在线观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赫尔曼会后表示,视频会议召开及时,中方专家不遗余力介绍经验,分享的内容丰富详实,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治疗、疫情整体防控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图为3月19日举行的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交流会网络直播截屏。
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是一大特色和亮点。中国全国6万多已治愈出院患者绝大多数使用过中医药。此前,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发布消息称,湖北省中医药使用率累计达到91.91%,方舱医院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9%,集中隔离点中医药使用率达到了94%。中国不仅及时主动同WHO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把中国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第七版)翻译成英文、法文、葡萄牙文、日文、俄文、西文、匈文等多语种版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还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了数十次的学术交流,主动跟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救治经验。中国已向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国家分享救治经验。
3月18日晚,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会同上海医疗队王振伟、中国中医科学院董国菊、广东中医院周袁申主任,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与美国同行们分享和交流了中医药抗疫的中国经验。中国有关组织和机构已经向意大利、法国等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捐赠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选派中医专家赴意大利、柬埔寨等国支援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医务人员及专家学者而言都是一种新的疾病,措手不及的慌乱将意味着更多生命的陨逝,有效的医治和研究则需要对病毒有更多情境的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中美医务工作者及专家学者能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交流合作。所幸,当政治在划分“敌我”,医学的对话从未终止,始终热络。
(2)药物疫苗合作: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危机,中美合力应对、优势互补有助于加快研究步伐。当前,中美两国医生和科学家的合作已扩展到开展全方位新冠肺炎科研攻坚上,将为理解病毒基础结构和表现,寻找疾病检测和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尽管从实际利益出发,中美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之间在疫苗及医药研制方面存在竞争,但对生命的尊重与责任始终应是医学界的伦理底色。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中所说,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不是中美之争,而是人类与病毒之争。哪个国家率先完成疫苗研发并投入使用,都是对人类抗击疫情的积极贡献。人类正在同病毒赛跑,每天都有鲜活的生命被病毒无情夺走。疫苗是战胜病毒的关键。我们期待疫苗研发领域有更多的捷报频传。我们也期待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进疫苗研发等全球抗疫合作添砖加瓦,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案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叶柏新是一位“80后”医生,今年年初结束归国探亲假期后返回美国继续访问学者的交流。疫情在武汉出现后,他非常担心,一直在争取尽快回到武汉。回到武汉后,他开始联络相关负责人扩容微信群。一夜之间,500位中美两国的医生加入,一个群逐渐扩充为两个、三个、四个,分别侧重于医务人员防护、诊疗方案探讨、学术交流等专业内容,志愿者团队在群里帮助沟通协调,多位持续奋战在国内抗疫一线的医疗专家也加入其中。截至4月1日,已有全球2000多名医生加入交流群,已统计的1367名用户中,包括来自美国加州、纽约、新泽西、华盛顿等地区的621名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的医生,以及来自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485名中国医生也加入其中。
除了抗疫经验、信息分享,叶柏新和团队还通过广泛征集提问初步设置了多个专题讲座的主题,一系列讲座已被提上议程,内容将涵盖提升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非感染科或呼吸科的医生赴前线支援该如何进行自我防护、病区改造与病人管理等。他还期待建设一个虚拟报告厅,为海内外医生提供更优质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甚至促成远程会诊。
图为叶柏新医生展示其所建微信群。(图片来源:新华社)
“海外的同胞曾经帮助过我们,那么此时此刻他们遇到了困难,我们就应该站出来帮助他们,这么一呼吁大家就都站出来,这是很难得的。”叶柏新在接受课题组的采访中表示,这是一个相互交流、携手抗疫的过程。新冠病毒对美国医生来说是新的疾病,中国抗疫一线医生及专家将相关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对方,可以让美国的医生快速进入状态。他特别强调,武汉医生其实传递的是一种信念和信心。与此同时,美国医生的一些经验体会、研究结果也可以通过交流增加中国医生及专家对病毒的认识。
“医学话题以及科学话题是可以超越国界的,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和种族歧视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它包含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叶柏新十分感慨,尽管面临语言、文化,以及相互信任的挑战,全球的医务人员可以因一个流行病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3.打满全场: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
“我们正在经历一生才碰到一次的危机,需要相互合作,不应相互指责。在防止种族主义扩散方面,我们继续保持警惕。同时,要减缓疫情传播,最终找到治疗方法和疫苗,我们必须投入一切力量,所有人都要参与,而且不应加剧焦虑和恐惧。此刻,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找到方法,解决我们面对的共同挑战。”
——美籍华人组织美国百人会(Committeeof100)声明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出现以来,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从上半场“救中国”到下半场“救美国”,成为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位于中美跨文化交流一线,是美国当地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总是流淌着家国情怀和诚挚善意,每当灾难降临或国家需要,总能凝聚并释放惊人的力量和善意。
(1)上半场:驰援中国尽显家国情怀
疫情在中国出现初期,武汉等地面临着抗疫物资极其短缺的难题。灾难面前,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展现出了驰援国内的坚定信念和团结力量。
许多在美华人华侨通过同乡会、同学会、职业协会等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购买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并通过红十字会等途径将防护物资一批批地寄送至国内。除了一些机构组织,还有许多团体是因疫情而临时组建,他们当中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也有稚气未脱的年轻志愿者,为将一箱箱物资及时运出、送达而夜以继日地忙碌。
“北美有许多募捐团体,有企业发起的,有专门的慈善机构,还有各类校友会、同乡会。”一位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募集到物资,但没有精力或不知道如何进行包装并运送到国内医院,就将物资交给他们这样的年轻志愿者处理。因为收到的捐赠物资比较杂,需要根据医用、非医用,以及各种不同用品种类进行分类,重新打包,填写面单,进行登记,并将信息反馈给捐赠者。
图为克里夫兰医学中心中国学联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志愿者给湖北捐赠物资(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或许是亲友、是校友、是同乡、是同事,或许只是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忙碌起来,团结起来,分工协作,紧锣密鼓。对于他们来说,纵使忙碌疲惫、捐款捐物,唯愿疫情退散,国土安宁,同胞安康。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华人华侨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总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源于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这份家国情怀固然有着对祖国的深情和眷恋,但也包含对所生活之地家园的热爱与关切。
(2)下半场:助力美国凸显深沉关切
对许多在美华人华侨来说,中国是其始终牵挂的祖国,而美国是其生活的家园,是其“第二故乡”,中美两国都安定祥和是其希望看到的。
进入3月,在美国新增病例急剧攀升、防疫物资极其短缺之际,政府从重新调配大批医疗物资到下发之间,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面对骤然加剧的疫情,时间就意味着生命。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经历了此前采购物资支援武汉,已对资金筹集、物资采购、运输及对接等有了较多经验,他们再次积极募集资金、采购医疗物资。
3月18日,家住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赵亮在众筹平台发起“华人支援医院”行动捐款的当天,美国新冠确诊人数不足1万。三周以后,当志愿者团队将采购到的11万多个外科口罩、3000多个N95口罩和其他防护物资分批送往周边的12家医院时,美国新冠确诊病例已经以几十万计,并继续增长。
图为“华人支援医院”捐助团队将物资送到马里兰州医院。(图片来源:参考消息)
许多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通过微信、GoFundMe等平台筹措资金,建立起庞大网络,调动在美中两国的关系,以高效成熟、公开透明的运作,为美国各地有需求的医院、社区、养老院等及时送去了大量防疫物资,解了燃眉之急。在美华人群体不同团体间还常常互帮互助,分享最新货源和运输信息。例如,旧金山华埠各界,包含政界、小区服务机构和医疗团体,宣布成立“华人小区抗疫联盟”,传播华裔小区关心的疫情信息,解答疑问。
图为纽约华人直捐团队的送货地图。(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个人之力看似微小,一旦组织起来,也可以发挥很大的实际作用。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一点一滴的善举打动着周围的人,也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3)以诚挚善意回应偏见与指责
疫情面前,美政府就病毒起源及防疫措施对中国多有指责,一些美国民众在固有偏见及舆论引导下对中国人的好感度也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了针对中国人的污名化及人身攻击现象。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deBlasio)日前多次谴责针对亚裔、尤其对华裔的歧视现象,并称“这不可接受”。[]
尽管面临不被理解、安全环境恶化的境况,许多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还是凝聚起来,为筹集善款、采购及运输物资而奔波。他们尽管是黄皮肤、黑头发,但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也热爱这片土地,这里有他们热爱的工作、家人和朋友。
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在美国工作、学习、生活,许多人亲身经历了美国抗疫一线,用文字或视频记录下了他们见证的美国抗疫真实场景,并发表在媒体及社交平台,为两国民众加强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作出努力。他们用真诚和友善搭建沟通的桥梁,化解文化差异、信息隔阂造成的误解,在点滴言行中增进着两国人民间的理解与互信。
陈营冰是一名在美国加州抗疫一线工作护士。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他写下了《我在美国疫情一线当护士》一文,记录美国抗疫的真实场景。他在文中讲到,他所在的弗雷斯诺(Fresno)社区医院是加利福尼亚州中西部最大社区的医院,目前已经测试了3000多例,大约120多例确诊病例。许多国人曾对为什么美国人不愿意戴口罩发出疑问。陈营冰在他的记录中,回忆了他所亲历的“口罩争议”。
在美华人群体的善举在真实地帮助着有需要的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和称赞。美国媒体福克斯网络(FoxNetwork)在报道华人团体的捐助行动时说,华裔美国人群体因疫情遭受了不公对待,但他们却借助与中国的紧密联系,采购到大量物资捐给医院,让医护人员不胜感激。报道称赞华人宽广的胸怀,也感谢华人对当地社区作出的贡献。[]
协助在美华人转交部分物资的洛杉矶市议员办公室社区事务主任加布里埃尔•梅迪娜对华侨华人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她说,收到物资的警员、消防员和其他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都非常开心。“你们无法想象你们的善举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一家老人院在接收2000个口罩后回信写道:“如今很难找到这些有助于保障老人安全的防护用品。谢谢你们这个群体,谢谢你们的关爱与慷慨。”[]
有句话说,“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海外同胞打全场。”的确,面对这场疫情,尽管也会焦虑不安,甚至面临谴责与人身攻击,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仍以勇气和善意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也仍将为中美及国际抗疫合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案例
家住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的苏曦是一个捐助团队的组织者。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开始他在美国买不到口罩,就向国内亲朋好友求助,结果得到各路支援。考虑到自己用不了这么多,他就在孩子的家长群里发布了免费送口罩的信息,结果当医生的家长告诉他,周边医护人员急需口罩,请求他帮忙采购医用口罩。
于是苏曦在孩子的家长群里号召,征集了20多名志愿者,于3月19日临时组建了一个口罩捐助群。这一团队正在对当地的医护人员进行“精准”捐助,主要面向弗吉尼亚州、首都华盛顿的医护人员,还有一些捐给马里兰州、疫情严重的纽约州等。
目前,这个自发组建的团队已从山东采购了1.2万个外科口罩、从广东采购了约400多个工业用N95口罩,其中大部分已送到急需的医护人员手中。粗略估计,已有超过200名当地医护人员接受了捐赠。
一名内科医生4月7日发来邮件说:“感谢你们慷慨的捐赠!过去两周我都戴着同一个口罩给病人看病,因为实在没能买到新的口罩。”一名华人医生认购了100个工业用N95口罩捐给她的同事。“这次美国疫情,华人医生是绝对的中坚,他们保护了自己的同事。”苏曦说。
一名医生4月8日发来的感谢信让苏曦印象深刻:感谢你的周到考虑和慷慨,“我们将永远欠你的”。在这么多人都只关注自身的时候,你无私的举动生动体现了人性的至善。等疫情过去,希望能与你见面,和你握手,当面道谢!
4.承担社会责任:中美工商界积极行动
“这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一次流行病大挑战。时至今日,这已经不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自己解决的挑战,而是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携手应对。此时此刻,不分你我共享资源,交流抗疫经验和教训,我们才有机会战胜这次灾难。Unitedwestand,dividedwefall!”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但植根于社会,也需回馈于社会。面对各种突发性社会灾难,经过市场淬炼的企业能够以较强的经济实力、高度的专业性及高效率实现快速反应,为应对灾情提供大力支持。在这次疫情面前,中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商业力量在资金、物资、调配、组织、技术使用上的效率优势,支持两国的抗疫行动。
(1)公司的力量:捐款捐物,但不止于捐款捐物
在此次疫情中,中美企业向两国人民捐赠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为缓解疫情期间物资短缺,特别是保障医疗及防护物资的供应,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医疗、物流、制造等领域的企业更是在疫情期间发挥其专业能力,展现出了强大力量。
美国在华企业对中国疫情的响应速度快,援助规模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截至2020年2月17日,就有103家美国企业捐款捐物,总额达5.38亿元人民币,占外企捐赠总额的25.74%,位列外资企业第一。Citadel、微软(Microsoft)、A.O.史密斯(A.O.Smith)、强生(Johnson&Johnson)、通用电气(GE)、雅培中国(Abbott)、霍尼韦尔(Honeywell)、可口可乐(Coca-Cola)、安利(Amway)等公司捐赠金额(含物资折价)都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除了资金捐赠和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捐赠,许多美国公司还发挥专业优势,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支援中国社会。例如,一批顶尖的美国医疗健康企业如GE医疗、强生、雅培医学、赛诺菲(Sanofi)积极向武汉等地捐赠病毒检测等医疗设备、检测试剂、抗病毒药物等物资,并启动疫苗的研发工作;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两大美国物流业巨头利用其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为中国快速运送了大量物资;可口可乐、玛氏(Mars)等快消品公司为前线送去了饮料、能量棒等物资,帮助抗疫工作者快速补充水分和能量;惠普(HP)、戴尔(Dell)等企业为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捐赠了大量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而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多个俱乐部则在比赛时上打出了“武汉加油”“众志成城”等暖心字样。
图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在比赛时打出“武汉加油”字样。
中国在美投资经营的企业在规模上和盈利水平上与美国在华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论投资的大手笔,福耀在美国投资约为二三十亿人民币,不如特斯拉在上海投资的十分之一;论规模,通用汽车2019年在华售出300多万辆汽车,而在北美建厂的比亚迪在过去几年面向加拿大和美国售出的电动大巴只有几百辆。即便如此,中国企业依然积极行动起来,不论是在美国有无投资,都在努力发挥中国制造大国的优势,加紧时间生产,提升呼吸机和医用口罩等重要物资的产能。
据艾媒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年产口罩约50亿只,约合日产量1370万只。到2月29日,日产口罩数量达到了1.16亿只。据商务部数据,5月初中国日出口口罩超过10亿只,有效地支援了包括美国和日韩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抗疫工作。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5月25日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中国在疫情期间向美国出口的口罩已超过120亿只,相当于为每个美国人提供了将近40只口罩。这其中,大量非医疗物资企业转产口罩和呼吸机,体现出中国企业能力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供给能力和灵活性。
哈药集团董事长张懿宸在得知耶鲁大学校医院防护物资紧缺后,向耶鲁大学紧急捐赠1万只医用防护口罩及一批防护服。图为耶鲁大学校医院医务人员在收到物资后表达谢意。
(2)商会的力量:中美企业与当地政府、社区的桥梁纽带
商会作为企业与当地政府、社区的桥梁纽带,可以为企业在政府、社区、市场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可以把分散的资源和单个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可以对企业发展、政府决策、公众舆论起到引导作用。中美商会组织在此次疫情中积极发挥自身所长,为中美民间合作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的商会组织十分发达,在中国就设立了中国美国商会(AmChamChina)、中国西南美国商会(AmChamSouthwest)、上海美国商会(AmChamShanghai)等多家商会,并在美国成立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theUS-ChinaBusinessCouncil)。疫情在中国出现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中国美国商会、中国西南美国商会等商会都在其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推出了相关抗击疫情的企业捐赠指引专页,鼓励其会员企业通过捐款、支援医疗设备等方式,在美国或直接在中国国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据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Branstad)介绍,疫情在中国出现后,中国美国商会会员公司向武汉和其他受灾地区捐赠了超过7400万美元的现金、个人防护装备和其他医疗用品。
同时,各商会也向其会员企业发送最新建议,帮助美国在华企业保护其员工、顾客和当地社区,并协助生产和运送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间接维稳全球价值链。
此外,美国商会还在其会员企业中开展调研,了解评估疫情的影响。中国美国商会3月25日发表了《新冠肺炎疫情60日商业影响纵览:3月快速调研结果》。调查结果表示,87%受访企业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过一定形式的支持。而其4月30日发布的年度报告《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则显示在华美企对中国市场依然抱有信心,约35%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排名前三的投资重点。[]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逐渐好转,中国正努力重启经济,商会愿意继续与中国和美国相关部门合作,为在华美国企业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和总商会基金会则在美国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联系各方资源,购买符合要求的医疗物资捐赠给全美各地医院。3月31日,美国中国总商会向全体会员企业发出了倡议,呼吁在美中国企业为支持美国社区尽一份力。在美国中国总商会的组织下,截至2020年6月8日,总商会基金会、总商会各分会以及会员企业已向美国21个州的50余家医院、诊所,和20余家政府机构及非盈利组织捐赠医疗物资。物资包括:N95口罩、手术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手套、医用护目镜、消毒用品等;物资总数为:3,853,999件;总价值约为3,524,329美元。
美国中国总商会对捐赠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提高效率,让捐赠在最短时间到达医院。同时,商会提示由于抗疫一线情势紧张,鼓励会员企业直接进行物资捐赠。此外,商会还定期公布捐赠进展和明细,做到了公开和透明。美国中国总商会的捐赠行动已被100多家媒体报导或转载,受到了广泛关注。
(3)科技的力量:用技术为抗疫行动赋能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美工商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批高科技企业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科技,推动各国抗疫信息的交流共享,助力药物的开发,展现了“科技抗疫”的力量。
微软公司就在捐款捐物之外,为一线定点医院建设的传染病区构建基础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管理方案,控制机器人进行自动化消毒,帮助一线医护人员实时协同协作,高效呈现数据;与多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卫健委展开合作,开发疫情数据分析决策平台;组建30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的注册心理咨询师组成志愿者团队,借助微软网络服务,为奔赴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确认患者、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开通了24小时不间断的电话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开展防疫信息实时互动开源项目,并提供免费Azure云计算资源,帮助企业客户打造一站式防疫信息分享平台,在疫情期间为企业内部提供安全准确的信息发布和传递渠道。
而美国知名的远程会议系统Zoom在疫情期间也免费开放给所有用户使用。其在中国官网上写到:“即日起至疫情防控解除,Zoom向全国人民提供不限时长、免费的在线视频会议服务。”这一举措,为中国民众居家办公、学习带来了方便,更因为其在全球的普及性,为疫情期间中外各界交流提供了技术保障。
无独有偶,中国的两家互联网高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积极利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3月21日,微信联合Facebook、微软等各大科技互联网平台共同发起一项科技公益倡议,邀请全球各地开发者一起参与一场“马拉松”开发比赛,用代码“战疫”。随后,腾讯上线“TogetherWeCan”全球战疫信息平台,通过全面开放平台技术能力,其中包括小程序代码战“疫”、医疗信息服务、在线办公支持三大板块,其中,腾讯健康开源新冠肺炎疫情模块国际版,支持以地图和数据统计曲线展现全球疫情统计数据,涵盖新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治愈数、死亡数等统计维度。[]
图为“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网站首页截图。
3月27日,阿里巴巴上线了“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GlobalMediXchangeforCombatingCOVID-19,简称GMCC),旨在为世界各地的一线医生和护士提供抗疫实战经验分享和在线交流协作平台,为医疗科研机构提供AI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能力支撑。截至4月28日,已有来自近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抗疫医生志愿加入到这场由中国发起的全球最大线上抗疫公益行动中。
图为“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展示的一本防疫手册。
案例
高通(Qualcomm)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致力于发明移动基础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连接、计算与沟通的方式的跨国公司。作为植根中国20余年的高科技跨国公司,高通曾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过大量公益项目,利用自己先进的移动技术去承担社会责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出现后,高通也密切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积极驰援武汉。
在接受课题组的采访时,高通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曹楠经理介绍了高通援助武汉的过程。“早在1月29日,高通即表示捐款700万元人民币,支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考虑到抗疫前线物资的紧缺性,高通将款项捐赠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并将此善款用于负压救护车的采购。2月6日,由高通善款购置第一批10辆负压救护车抵达了抗击疫情一线医院——湖北省武汉市急救中心,对于感染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转运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十字会的积极配合与迅速反应确保了医疗物资及时运抵湖北并投入使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楠经理介绍说,截至3月中旬,高通支持的20辆救护车和1,864件防护服已全部提供给武汉市急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及其它湖北医院使用。
“国内学校普遍转向线上教育时,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不能保证正常的线上学习,无法享有均衡的教育机会。”曹经理介绍说,自2006年以来,高通即开展致力让无线技术惠及全球欠发达社区的“无线关爱”计划,已在全球47个国家共计开展120多个项目。在中国,“无线关爱”计划共计开展了17个项目,惠及超过百万人。疫情期间,高通仍一如既往地关注偏远地区的人群。为此,高通公司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向黑龙江省同江市捐赠联想笔记本电脑150台及其他智能电子设备400余部,进一步践行其“无限关爱”项目的理念。
左图为为高通在疫情中捐赠的电子设备,右图为高通捐赠购买的负压救护车。
5.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美智库、高校学者的理性声音
“疾病具有政治性,并且会引发政治行为——应该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它们令人们脱离正常工作,并毫不受控制地夺取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最脆弱的人却给予最重的伤害。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需要各国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给予最强的回击,形成一个有力的、多层次的、跨国的、协调一致的应对机制。
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应通力合作,避免采取为其党派利益服务的策略来平息新冠肺炎疫情;应将力量集中在照顾他人和整合疾病预防资源上,而不是用于提升支持率、清算报复或针对国籍与种族的妖魔化。”
——中美学者公开信[]
目前中美两国关系处于重大历史关头,两国国内关于中美是否应继续合作的讨论,各种声音穿插交织,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面对这些负面甚至极端的言论,来自中美智库和高校的学者群体发出了“中美应合作共同抗击疫情”的理性声音,希冀唤醒因恐慌、焦虑而不知所措的人们。
(1)三封公开信:中美学者呼吁中美合作抗疫
疫情期间,中美学者接连发表了3封公开信,几百名中美学者联署,虽然具体观点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目标是呼吁中美开展合作,共同抗疫。
4月2日,国际知名期刊《外交学人》(theDiplomat)刊发百名中国学者联名《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英文版,呼吁中美携同抗疫。联署学者来自哲学、政治学、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军事学、科技等领域,其中包括多位来自武汉的大学教授。
图为4月2日公开信网站截图。
中国学者们在这封公开信中表示:“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漫长与艰辛的全球持久战。各国应该团结、合作,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诿、指责。病毒没有国界,爱也没有国界。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用合作去影响世界,在共同的抗疫进程中,尊重科学,珍惜生命,让各国人民免受更大的伤害。”
中美两国之间固然存在挑战,但面对疫情这一共同的敌人,应搁置争议、形成合力。百人信联署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全球必须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战胜疫情,其中中美的合作一定具有关键意义。希望美方两党精英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公开呼吁,这是务实的,是全世界乐见的。
中国学者在联名信中表达的对中美合作的强烈意愿并非单方面的。4月3日,近百名美国前高官和对外关系专家发布题为《拯救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的生命》的联名公开信,同样呼吁中美合作抗疫,并表示美国两党广泛支持这种合作。“当前世界处于百年一遇的全球病毒大流行之中,威胁着数十亿人的生活与生命,这种冠状病毒跨越国界与国籍。没有美中之间某种程度的合作,抗击病毒的努力都不会成功。”这封公开信中表达的合作精神是对中国学者联名信的回应,在疫情投下的灰暗阴影中照进了一束理性和希望之光。
图为4月3日公开信网站截图。
本次就新冠肺炎疫情发表的公开信,在联署人员的级别上远远超过了2019年7月《华盛顿邮报》刊登的呼吁美中两国应避免贸易战的公开信,在美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签名者包括前国务卿、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卫生部长、贸易代表、国土安全部部长以及至少三位美国前驻华大使。这封联名信发表当日,美国驻华使馆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刊发布兰斯塔德大使的文章,呼吁美中两国“向前同行,继续找出共同合作的方法”。
进入5月后,全球疫情虽出现好转态势但疫情长期存在可能性却在提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或将超出各国预期的局面,中美两国进一步合作抗击疫情的意义更加显著。美国时间5月1日,《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学者的呼吁:美国和中国应合作对抗全球疫情》的联名公开信,70多名中外学者共同署名。
图为5月3日公开信网站截图。
正如信中所写,“一些关系需要多年积累才能建立,但在顷刻间就可以被摧毁”。中美两国关系从“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球外交开始,在40年的接触、对话与交流中积淀发展,中美两国人民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疫情,中美两国的关系应更近一步,而非背向而驰。就像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放下对抗,合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消灭了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一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百年难遇的全球大流行病,中美两国也可以齐心协力推动人类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
(2)百场“云”论坛:中美智库“二轨”交流凝聚合作善意
在疫情期间,国际旅行面临着巨大挑战,中美两国交往受阻,中美两国智库充分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优势,为双方保持沟通,凝聚共识,传递合作声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月20日,美国媒体《今日美国报》(USAToday)发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主席约翰•艾伦(JohnAllen)题为《疫情面前,美中须展现全球领导力并携手合作》的署名文章。[]他回顾了美国在印度洋海啸时展现的全球领导力,也回顾了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卡特里娜飓风出现时,中国对美国的慰问和帮助,进而呼吁美中两国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汇聚起彼此重大的科技力量,尽快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国际突发事件制定共同路线。
当全球疫情形势逐渐严峻时,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发表《拉响G20“警铃”》,建议立即启动二十国集团(G20)协作机制,特别是中美要找到合作的方式。[]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则建议特朗普政府立即中止对来自中国的医疗用品加征贸易战关税。[]与之对应,中国智库和高校也在为推动中美抗疫合作持续发声。全球化智库(CenterforChinaandGlobalization)对疫情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在《加强多层次国际合作,抗击全球疫情》报告中建议中美两国不仅应共同抗击全球疫情,还应在以后全球秩序的恢复和发展方面作出共同努力。
截至目前,中美两国众多智库和高校等机构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交流对话活动,举办了近百场“云上”研讨会,为各界专家搭建交流平台,共同讨论如何推进中美合作,并应对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世界经济、地缘政治、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等各方面带来的危机。通过线上研讨会和“云”论坛的形式,中美智库为两国合作和全球抗疫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
疫情暴发后,截至5月底,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十余场线上研讨会,其中六场聚焦中美合作,涵盖抗疫合作与经验分享、疫情对双边关系影响、人才流动、经贸合作、中美教育合作等领域,为推动中美合作发出了重要正面声音。世界贸易组织(WTO)副总干事AlanWolff,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前代理贸易代表WendyCulter,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首席法官、中佛罗里达大学全球事务特聘教授JamesBacchus,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总裁高级顾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名誉校长MarkWrighton,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DenisSimon,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前世界银行驻华代表DavidDollar等中外嘉宾在研讨会中都发出了中美应该在公共卫生、贸易、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都加强合作的呼吁和建议。
图为CCG举办“新冠肺炎如何改变国际教育未来蓝图”线上研讨会现场。
“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间的协调与合作对全球抗疫,维稳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以及为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均十分重要”,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一场“云”论坛上如是说。
案例
4月3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L•桑顿中国中心(JohnL.ThorntonChinaCenter)举办了“亚洲抗疫经验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邀请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的医学专家分享抗疫经验,与会小组成员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密切合作,抗击这一流行病。
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R•艾伦在会上表示,“如果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合作和协调,而不是责怪别人、推卸责任和拒绝合作,我们就有机会变得更强大,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寻找新的药物、抗体和疫苗,这些药物、抗体和疫苗不仅对这种病毒是最理想的,而且对这种冠状病毒谱系也是最理想的,因为下一次大流行可能并不是完全来自这种冠状病毒”,哥伦比亚大学瓦杰洛斯医师和外科医生学院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DavidHo在会上表示。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主任、上海新冠病毒治疗督导小组主任张文宏则在会上指出,“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非常黑暗的时刻。现在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蔓延,我认为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抗击这一疾病,我希望……中国作为最先出现疫情的国家,其应对经验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
伦敦国王学院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King'sCollegeLondonUniversityInstituteforPopulationHealth)教授兼所长涩田健二(KenjiShibuya)表示,“患者、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和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对于应对医疗危机至关重要。”
6.灵活、高效和自觉:中美非政府组织、慈善基金会的表现
希望人们正确看待疫情,新冠肺炎即使不发生在中国,也许某一天也会发生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所以,这不仅是中国的事情,也是世界的,大家现在更需要的是联合起来,一起应对疾病,而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异样的眼光。
——医疗共享组织负责人查尔斯•雷丁(CharlesRedding)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致力于公益事业的非政府组织均在不断增加,也日益走向成熟完善。这是一支积极高效、专业灵活、潜力巨大的生力军。在此次中美民间抗疫合作中,非政府组织及慈善基金会迅速的反应、高效灵活的组织体系、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以及在大舆论环境不利情况下继续推动合作的坚韧决心,都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在全球性挑战与灾难面前的强大。
(1)非政府组织天然具有人道主义救援优势
长期的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者,在灾难和危机来临之时总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够快速反应,提供支援。美国的慈善事业发达,慈善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具有身份和跨领域优势,众多慈善基金会是美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慈善事业近年来也在努力向前发展,具有极大潜力。此次疫情中,中美慈善基金会不仅对捐赠资金与抗疫防护装备,还加速了中美疫苗研发合作进程,帮助中美民间构建互助网络,持续推动中美民间友谊的向好发展。
在疫苗研发、临床治疗、病毒基因筛选等医疗研究方面的持续投资对控制当前疫情蔓延、防止疫情二次暴发至关重要。一些慈善基金会长期背靠大型企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救援、分发和研发优势,且作为长期储蓄大量资金的公益机构可以很快地将资金同时分配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和研发机构的后期研究,在支持相关科研与构建跨国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还可激发商业资本投入到社会建设投资中。
(2)快速反应和灵活捐助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出现后,许多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纷纷联络中国疫情严重地区的政府及医疗机构,及时组织线下及线上志愿者项目,开展针对性救助,帮助中国渡过疫情难关。在资金捐赠上,医疗共享组织(MedShare)、美中关系委员会(NationalCommitteeonUnitedStates-ChinaRelations)、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BusinessCouncil)、美中友好城市协会(Sino-U.S.SisterCitiesAssociation)、美国美华友好协会(US-SinoFriendshipAssociation)等机构在中国报告疫情第一时间向湖北省友协、湖北省红十字基金会、湖北省慈善总会及武汉各医院捐赠上千万人民币帮助中国抗击疫情。[]其中,玫琳凯中国慈善基金会在1月24日晚上即宣布,向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爱德基金会紧急拨付了100万元善款,用于购买防护及消毒用品驰援武汉。此时距离武汉封城过去还不到48小时。
图为医疗共享组织(MedShare)对武汉进行医疗物资捐赠。(图片来源:MedShare官网)
一些慈善组织也关注重灾区医疗人员需求,为特定医疗机构等重灾区组织捐赠医用防护用品。在湖北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直接救助组织(DirectRelief)、LEAP计划(LEAPInitiative)等美国非政府组织了解到湖北当地医护人员及非医院一线抗疫人员的缺乏防护用具,便迅速向定点医院捐赠了数十万件符合抗疫标准的N95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一次性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为疫情初期湖北一线抗疫人员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美国一些非政府组织代表还向中国人民致信慰问,同时表达了携手抗疫的意愿。实际上,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援华的第一批物资(含200万个医用口罩和1.1万套防护设备)最晚在2月2日就已抵达湖北。此时正是整个湖北医疗物资最为匮乏、最需要援助的时刻。
同时,在美国疫情加速蔓延之际,中国的民间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等也通过捐款捐物、视频会议等方式支援美国抗疫。中国向美国捐赠的第一批物资在3月30日落地纽约,其中包括1200万副手套、13万只N9口罩、170万只外科手术口罩以及5万套防护服。这些物资中有部分来自捐赠,部分来自美国相关部门的采购。向美国捐赠医疗物资的企业中,有马云公益基金会和蔡崇信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捐赠和帮助,为奋斗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带来了生命的保障和与疾病战斗的信心,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3)专业高效的组织系统
跨国捐赠需多方合作,国际非政府组织往往有着较为成熟的捐赠体系,可在募集善款的同时提供多方渠道,搭建从购买符合标准的医疗设备、短时间跨国运输捐赠物资到合理分配捐赠物资的捐赠体系,从而对灾区进行更加高效的系统性救助。非政府组织开展高效救助的背后也以其丰富的救援经验作为支撑,系统化的人道主义救援方式及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预先储备的物资,为美国非政府组织紧急援助湖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美国人道主义医疗救助机构世界健康基金会(HealthOpportunitiesforPeopleEverywhere,缩写为ProjectHOPE)早在1983年就在中国开展医疗卫生援助工作,与武汉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美国捐助的第一批救援物资(来自美联航),就是在2月3日通过世界健康基金会在湖北业已存在的物资分配渠道实现分配的。此后该基金会至少向湖北提供了三批救援物资,获得物资援助的城市包括湖北的二三线城市如广水、大悟和黄梅等地。世界健康基金会的物资援助也送到了海口等城市,可以说这是该基金会迄今为止对中国的最大范围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案例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成立于2000年、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的非政府组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表现十分突出。其对科技力量的信仰和跨越国界的笃实担当真正诠释了对生命平等价值的尊重与关怀。
1月27日,盖茨基金会宣布为中国提供500万美元紧急赠款,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盖茨本人也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基金会坚定支持中国共同应对疫情的决心。习近平主席2月20日回信盖茨,对盖茨及其夫人领导的盖茨基金会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慷慨解囊表示感谢。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基金会又先后三次追加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的赠款,用于加强病例发现、隔离和治疗,保护弱势人群以及加速开发疫苗、药物和诊断方法等。截至5月底,盖茨基金会支持全球抗疫的承诺捐赠总额已超过3亿美元。
盖茨基金会面向中国的使命是“帮助中国应对国内挑战的同时,支持中国为全球健康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盖茨基金会一方面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支持中国的合作伙伴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认识,制定应急响应策略和实施计划,加快研发即时检测产品和候选疫苗等。另一方面,基金会助力中国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支持中国探索如何有效帮助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低收入国家)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慈善的最大价值在于承担政府无法承担和企业不愿承担的风险,助力那些有望拯救生命的想法、创新和行动。政府和企业则可以将其中被证实有效的做法进一步规模化。慈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而非取代公共和私营部门。”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博士表示,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盖茨基金会积极参与发起和资助了若干在全球健康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以发挥慈善的催化作用、撬动各界资源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这其中就包括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联合呼吁全球予以资助的两个组织:一个是致力于大大缩短新型传染病疫苗研发时间的“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另一个是以提升全球疫苗公平分配与覆盖可及性为目标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
盖茨基金会积极推动中国与CEPI和Gavi等国际伙伴的合作,CEPI亦于5月初正式在上海注册成立了首个中国办公室,以方便业务开展。截至目前,CEPI对新冠疫苗研发的总投资近4000万美元,启动的九个全球合作项目中就包括中国的合作伙伴。
图为比尔•盖茨接受央视新闻连线,央视新闻截图。
7.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中美民众的点滴互助
Wewalkthetheearthasbrothersandsisters.(译文:我们并肩前行,情同手足。)
——一位华人女孩写给一名美国黑人医护人员的感谢卡
这句话原文出自马丁•路德•金的名言“We'velearnedtoflytheairlikebirds,we'velearnedtoswimtheseaslikefish,andyetwehaven'tlearnedtowalktheearthasbrothersandsisters.”(译文:我们已学会了像鸟儿般在空中飞翔,也学会了像鱼儿般在水中游泳,但我们还没学会如何像兄弟姐妹般并肩前行。)
照片中的感谢卡是一位华人女孩写的,她的妈妈决定在回中国前把手中最后的5个N95口罩捐出,消息一放出,马上有一位黑人医护人员联系过来。夜里11点,晓茜一家已睡下,刚刚结束急诊室工作的医生才满脸疲惫地赶来取。她的妈妈把口罩精心包好,并让她附一张手写的感谢卡。她在写贺卡的时候,抬头问妈妈:“妈妈,我都不好意思,你才给人家捐5个口罩?”
事实上,这可能才是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常态,毕竟中美民间大部分是普通民众,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正是一点一滴的力量蕴藏着民间合作抗疫的基础——人性之光,这些人性之善的涓涓细流终会汇聚成中美民间善意的滔滔河流。
许多在华的美国人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的抗疫进程。面对国际上一些对中国质疑、抹黑的声音,他们在社交平台上讲述自己眼中的中国抗疫故事,为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抗疫情况打开了一扇窗,搭建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成为了中美民间抗疫合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疫情在中国出现初期,国外不少政客就新冠病毒的来源、防控等问题对中国进行抹黑,对中国抗疫工作进行抨击。对此,一位在华生活近20年的意大利裔美国人马意骏(MarioCavolo)在社交媒体领英上撰写题为《各位,这里有点儿不对劲,对比美国2009年的H1N1病毒和中国2020年的冠状病毒》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将美国2009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与中国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对此,对中国在面对疫情时采取的积极行动予以称赞,并对那些恶意攻击中国的言论予以驳斥。[]一段时间来,外媒频繁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不相信中国控制住了疫情,马意骏就此再次发文,分享防疫期间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生活,向对中国产生误解的国际人士有理有据地解释中国是如何控制住疫情。[]
图为马意骏文章截图。
疫情期间,“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的作者、美国作家何伟(PeterHessler)在《纽约客》(NewYorker)发表文章《LifeonLockdowninChina》分享了他和他家人在疫情下成都的45天生活,详实地向世界讲述了成都的防疫抗疫故事。3月27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网站发表了题为《在中国的费城人分享疫情期间的经验教训》的文章,介绍了一位24岁的美国费城人罗伊•阿圭勒(RoyAguilar)从“让家人担心”到“担心家人”的在华疫情经历。[]一位在中国南京居住与工作的美国教师——约瑟夫•斯特里克兰(JosephStrickland)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描述了过去几个月在南京的生活,并对中国国民的集体意识和对抗疫做出的支持表示称赞。[]
案例
两届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全明星球员斯蒂芬•马布里现任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北控男篮主教练。此前,他曾作为球员带领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获得CBA总冠军,受到中国球迷的喜爱,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妈”。他也十分喜欢中国文化,因此选择退役后依然在中国工作生活,并获得了中国绿卡。
疫情出现在中国时,他正在美国休假,但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疫情态势。1月26日正值大年初二,他通过微博发布一段视频:“我的心此刻为我的第二家乡感到沉重。对武汉人民深表同情。此时请大家一定要坚强。中国式的速度,正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大国如何像一个坚实的整体向前迈进,我祈祷感染的病人快速康复,向痛失家人的人们表示深切慰问,我的心很痛,但依然希望将强大的能量传递给全中国人民。爱就是爱。”
随后,他在美组织北控球员捐款,并带头捐赠10万元。3月11日,马布里返回中国后,第一件事即是前往医院接受新冠病毒检测,最终结果显示为阴性。他把这段过程拍了下来,放到了社交媒体上,视频中,他认真说道:“我此刻在中国,我现在就要做这个测试,我有义务保护身边人的安全,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此前,马布里还将自己的微博封面改成了钟南山院士。他说:“我更换我的社交网络账号背景,是想要向钟南山院士以及其他所有奋战在前线的工作人员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敬意,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在情况还非常危险的时候,医护工作者拯救生命、阻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他们才是我们生活里真正的‘超级英雄’。”
受疫情影响,马布里失去了两位亲人,他的表兄和表兄的母亲。他在微博上说:“这次疫情让我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所以我想尽我所能去帮助一些人。”因此,在美国疫情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他又利用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帮助纽约布鲁克林区区长在中国买到了口罩。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被问及如何解决全球疫情时说:“这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如果所有国家不能站在统一战线上,疫情问题是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