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减少生态赤字 先补认知短板
    2013-08-27 11:31:02 429
  • 收藏
  • 管理

      从5月中旬开始至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系列报道共推出15期,分别聚焦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城乡垃圾、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用如此长的篇幅聚焦生态环境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13亿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乃至地球村的生态安全。

      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家园。“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的美好蓝图。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直面近些来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残酷现实并全力加以遏制。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生态危机,唯一的出路就是建设生态文明。但不得不承认,关于生态文明,仍处于工业文明发展期的我们,还缺少足够的认知。

      首先需要补上的是“尊重自然”这一课。人本是自然之子,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和恩惠。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理念中,缺少对自然以及自然规律的尊重,人们习惯于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对于自然,更多的是肆意索取与占有,缺少应有的敬畏与尊重,不知回报与感恩。其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重要理念。“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古人主张对待自然应采取顺从、敬畏、友善的态度,对自然万物博施以“仁”,和谐共生。反观今人之所作所为,可以看到太多对大自然的“不仁不义”:疯狂掠取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以水为例:西部地区“跑马圈水”泛滥成灾的大大小小的水电站,使许多河流被“腰斩”百段千段;在全国“遍地开花”的高尔夫球场、水上乐园,使本已相当匮乏的水资源“雪上加霜”;有害物的肆意排放污染了众多江河湖海……结果是,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向加害者施以报复:泥石流、洪涝灾害、赤潮、水生物锐减、饮用水水源减少……事实证明,忽视、漠视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就会陷入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

      实际上,“尊重自然”涉及生态伦理问题,我们亟须补上这一课。在传统伦理学的道德标准中,人类的利益是唯一标准,而生态伦理的道德标准则是双重的,既要有利于人类利益,又要有利于其他生命和自然界。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这两个尺度。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国人特别是掌握着众多决策权的官员中确立这种理念已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要确立理念,落实方针,则需要将生态文明纳入政绩考核标准等刚性制度以及相应法律去促进。

      此外,“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这一理念也亟待确立、强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革命。从对大自然的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协调型、恢复型的生态文明,无疑是革命性变革。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的态度与作为至关重要,解决了认识上的“赤字”,才能减少生态赤字,今天本版的几篇追踪报道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上一页:2013"新型城市化·广州论坛":努力建设生态城市 下一页:生态红线须严守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