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2013-02-16 08:49:02 508
  • 收藏
  • 管理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周圍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嚴重,入湖污染負荷不斷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藍藻,特別是2003年7、8、9三個月洱海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了地表水Ⅳ類。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是洱海的主要污染源,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污染負荷入湖貢獻率分別佔流域的90%、72%、68%。

      洱海的污染引起了雲南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大理州委、州政府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果斷採取了各項重大舉措,2006年以來,洱海水質連續6年總體穩定保護在Ⅲ類,其中有31個月達到Ⅱ類,今年以來有5個月達到Ⅱ類。大理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有9個國家級貧困縣,2個省級貧困縣,推動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而洱海流域又是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區,是大理重要的人口聚居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在這樣的條件下,大理州從面源污染的源頭抓起,全面實施流域綜合治理,狠抓落實並取得成效,洱海成為全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特別是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對於全國的面源污染防治和湖泊的治理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洱海面源污染治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全面開展村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實施村落“兩污”(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緩解了洱海富營養化進程,促進洱海流域生態系統逐步實現良性循環。大理市採取“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以集中為主要處理手段”的布局,建設大、中、小型垃圾處理系統﹔採用人工濕地、土壤淨化槽、一體化淨化槽等一系列低投資、低成本的處理方式,初步形成了覆蓋城市和鄉村的“兩污”處理網絡。建成環洱海截污干渠69.4公裡,片區污水收集支管網602公裡,垃圾處理場2座,小型垃圾焚燒爐54座。初步建立起“農戶繳費、政府補貼、源頭分類、桶裝收集、定時清運、分類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集模式。

      二是積極調整洱海流域農業種植結構。治理農田面源污染,結構性控污力度弱是全國都面臨的困難。大理從實際出發,穩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生態高效農業。將玉米、烤煙為重點的旱作面積逐步擴大到40%以上,壓縮高污染蔬菜、大蒜作物種植面積4萬畝,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菌肥、有機肥和控氮減磷優化平衡施肥技術,累計推廣控氮、減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16.67萬畝,開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証面積100多萬畝,認証綠色食品13個。

      三是廣泛推廣綠色養殖模式。洱海流域全面實施禁牧廄養,建成“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廄、改廚)三位一體沼氣池8984口,堆糞發酵池3.72萬立方米,年可收集發酵畜禽糞便58720噸,減少糞便流失15000噸,直接減少污染物排放35000噸。對流域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建成投產年處理畜禽糞便80萬噸、生產30萬噸肥料的大理順豐有機肥料廠,年處理21.9萬噸的大理市海東垃圾焚燒發電廠即將投入運營。

      四是啟動洱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洱海“雙取消”(取消洱海機動漁船動力設施和網箱養魚設施)和“三退三還”(退耕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治湖體系。共取消洱海網箱養魚11184箱、退耕還林7274.5畝、退房還濕地1705.8畝,恢復並保護環洱海湖濱帶58公裡,建成羅時江河口濕地、東湖鄧北橋濕地、才村濕地等萬余畝。積極開展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土保持,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89.8平方公裡。全面實施洱海水量生態調度,將洱海正常來水年的最低生態運行水位從原來的1962.68米提高到1964.3米。實行全湖上半年休漁制,增加魚苗投放種類,優化魚類種群結構,維護湖泊生態系統生態平衡。

      二、洱海面源污染治理的基本經驗

      一是全面、系統地開展流域綜合治理。首先是確立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理思路。堅持從湖內治理為主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的綜合治理轉變,以專業部門為主向上下結合,各級各部門密切協同治理轉變,從工程治理為主向工程治理和生態修復相結合轉變。其次是堅持規劃引導。先后編制了洱海流域保護治理、洱海綠色流域建設與水污染綜合防治等一系列專項規劃,2012年又啟動了《大理州實現洱海Ⅱ類水質目標三年行動計劃》。第三是狠抓落實。大理先后兩次對《大理州洱海管理條例》進行修訂,公布實施了一系列配套管理辦法,基本形成洱海保護治理的法規體系﹔成立統一指揮、綜合協調的洱海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完善了以市級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的多層級流域基層管理模式,流域各鄉鎮都成立了洱海管理所或環保工作站﹔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累計投入洱海保護治理資金24.04億元。

      二是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的方法治理面源污染。大理在工作中特別注重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組建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開展了國家重大水專項“洱海富營養初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及工程示范項目”7個課題研究。制定了洱海水質監測方案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方案,將原來每年3期6次的洱海水環境監測增加到每月一次,實行每月監測報告制度。布設了20個農業環境監測點,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全面監測和綜合分析﹔每月一次對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水質進行監測,定期不定期召開洱海水質分析會,為對症施治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針對洱海多年來一直分屬大理、洱源兩市縣,帶來體制不順,管理協調任務重的實際情況,大理州將原來隸屬洱源縣的江尾、霜廊兩個鄉鎮劃歸大理市,並把州洱海管理局調整為市屬市管,整個洱海由大理市統一負責管理,理順了管理體制。首創了“河長制”和“環境管理風險抵押金制度”,將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度落實到人。設立覆蓋沿湖鄉鎮的洱海管理所或環保工作站,聘請1300多名垃圾收集員、河道管理員、灘地協管員。創建了農村垃圾清運模式(農戶交費、政府補助、市場化運作),告別了長期以來垃圾入湖的生活習慣。針對地方財政不足的現實情況,創新了投融資體制,建立了按財政增長比例增加對環保投入的機制﹔提高水資源費的收取標准,並將其全部用於洱海的保護治理﹔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洱海保護治理。

      四是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大理州要求各級各部門發揮部門優勢,密切配合,相互聯動,狠抓治理工作落實﹔同時,建立重獎重懲責任制,層層實現風險抵押和一票否決制,實現了州、縣市、鄉鎮、村四級聯動。大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洱海保護治理中的主動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大力營造全社會參與洱海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大理把洱海保護納入國民教育,編寫鄉土教材。從2009年起,大理把每年1月定為“洱海保護月”。

      三、洱海經驗對全國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啟示

      一是做好全國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大有希望的。洱海的經驗告訴我們,大理作為一個發展中地區,經濟條件一般,科技實力相對落后,一樣能將洱海治理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隻要能夠真正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落實目標責任,特別是增加資金投入,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科技支撐,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取得實際成效。

      二是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創新理念、科技支撐、因地制宜、全面治理。洱海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業、農村發展必須創新發展觀念、拓寬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模式,要認識到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也可以出效益,要走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面源污染防治要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發動人民群眾,因地制宜,全面、系統地治理。

      三是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要更加重視生態系統的恢復。應該看到,洱海的水質得到改善,但原有的水生生態系統還處於退休期,尚沒有完全恢復。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洱海的水生生態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生物群落結構遭受破壞。浮游植物種類減少,多樣性下降﹔浮游動物數量劇烈波動,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呈現小型化,生物量的減少使藻類水華風險加大﹔沉水植被退化嚴重,面積萎縮,群落結構簡單化。相對於水質的改善,生態系統的恢復將是時間更長,任務更加艱巨的工作。

    (來源:科技部網站)



    上一页:承德实施生态改善五大工程 整治水环境 下一页:静海县打造“蓝天绿地碧水”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