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王静)2015年12月15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全面建设暨“两直”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在京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与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共同宣布“两直”工程开工。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山东省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工程开工仪式。
“两直”工程开工,标志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交四直”工程已经全部启动,特高压电网取得里程碑进展。锡盟-泰州工程途经内蒙古、河北、天津、山东、江苏5省(区、市),新建锡盟、泰州2座换流站,换流容量2000万千瓦,线路全长1620公里,工程投资254亿元,于2015年10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运。上海庙-山东工程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6省(区),新建上海庙、临沂2座换流站,换流容量2000万千瓦,线路全长1238公里,工程投资221亿元,于2015年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运。
“两直”工程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工程,对于特高压电网及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两直”工程首次将±800千伏直流输电容量从800万千瓦大幅提升到1000万千瓦,并全面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装备,将带动绝缘、保护、控制等关键技术再上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电网技术和电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巩固和拓展领先优势。同时,受端换流站采用分层接入500/1000千伏交流电网,依托特高压交流电网网架,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两直”工程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一、促进内蒙古能源基地开发与外送。内蒙古煤炭、风能等能源资源丰富,锡盟地处蒙东,上海庙地处鄂尔多斯,蒙东与鄂尔多斯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具备同时开发煤电和风电的条件。综合煤、水及环境等条件,锡盟、鄂尔多斯煤电基地可开发容量分别达到5000、6000万千瓦。内蒙古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5亿千瓦,蒙东、蒙西均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风电基地。截至2014年底,内蒙古火电、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700、2000万千瓦,当地装机容量富余较大,受输电能力、走廊资源的限制,现有的500千伏输电通道已不能满足大规模电力外送。建设“两直”工程,将有力促进内蒙古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推进火电、风电联合外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风电等新能源消纳范围,有力促进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保障东中部地区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江苏、山东是我国经济大省,电力需求增长较快,由于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较大。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大规模接纳区外电力,是满足华东、华北地区电力需求增长并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根本途径。2014年,江苏、山东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位居全国第2、第3,外购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分别达13%、11%。采用特高压将内蒙古能源基地电力直送江苏、山东负荷中心,可就近满足当地经济及负荷发展,与东中部地区已有特高压工程配合,有力支撑华东、华北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构建,到网电价具备竞争力,可有效缓解东中部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
三、有力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特高压电网投资大,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优势,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根据投资估算,“两直”工程总投资达474亿元,将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213亿元,直接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185亿元,可增加就业岗位3.3万个,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亿元,增加税收28亿元,并将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推动东中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近年来,我国东中部地区雾霾问题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3年9月,国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通过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等措施替代燃煤,实现燃煤消费总量负增长。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按照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标准,建设大型燃煤电站(群);推进锡盟、鄂尔多斯等9个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基地建设,加快重点输电通道建设,加大向重点区域送电规模,缓解人口稠密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目前,华东、华北地区燃煤电厂分布密集,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在锡盟、鄂尔多斯集中建设大容量燃煤坑口电站及风电厂,通过“两直”工程外送,煤炭综合利用效率高、排放治理效果好。“两直”工程每年可向东中部送电约110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运输5040万吨,减排烟尘4.0万吨、二氧化硫24.8万吨、氮氧化物26.2万吨、二氧化碳9900万吨,将有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国家电网积极响应国家稳增长工作部署,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紧启动“四交四直”等一批拉动经济效果好、促进清洁发展的特高压工程。特高压电网是重大基础设施、能源网络和生态环保工程。自2014年11月同时开工“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以来,至2015年12月同时开工“两直”工程,国家电网与地方政府协调联动、优化建设资源配置、强化全过程管控,积极做好物资供应、大件运输、现场施工等工作,精心组织工程建设,在1年左右的时间密集开工了“四交四直”等9项特高压工程,有力支撑了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战略部署,开创了我国电网建设历史上的全新发展时期。
全面建设“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对于优化能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防治大气污染、拉动经济增长、引领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工程将促进加快实施“两个替代”,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有序推进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能源开发上实施清洁替代,促进西部、北部能源基地开发,扩大风电等新能源消纳范围,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在能源消费上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发电,满足东中部地区用电需求;构建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系统接纳清洁能源的能力;拉动内需和稳定经济增长,带动电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四交四直”工程共计新建线路长度1.2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1.4亿千伏安(千瓦),途经13个省(区、市),总投资1737亿元,每年可拉动GDP增长560亿元、增加税收10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东中部地区新增受电能力超过7000万千瓦,每年可减少燃煤运输1.8亿吨,减排烟尘14.0万吨、二氧化硫86.8万吨、氮氧化物91.7万吨、二氧化碳3.5亿吨。
特高压电网的资源综合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充分显现。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在建“四交五直”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16条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超过2.5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超过2.7亿千伏安(千瓦),累计送电超过4200亿千瓦时。依托大电网发展新能源,国家电网新能源并网装机已突破1.4亿千瓦,成为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太阳能发电增长最快的电网。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坚强的国家电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适应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用电多样化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国家电网公司组织深入研究论证,提出了国家电网发展的总体格局:到2020年,将西部不同资源类型的电网互联,构建西部电网;将东部主要受电地区电网互联,构建东部电网,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交、直流协调发展的2个同步电网。到2025年,建设东部、西部电网同步联网工程,国家电网形成一个同步电网。特高压将在大范围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经济、清洁、高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核心技术,成为世界首个、也是唯一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特高压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展示了中国在世界电力工业的一流形象。2004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各方力量,全面开展特高压工作,在理论、技术、标准、装备及工程建设、运行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特高压技术创新和进步,不仅将改变能源、电力和电网发展方式,而且将有力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实现以创新引领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重要。我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和实践,为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应用积累了经验,也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特高压将在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清洁、更高效、更经济的能源支撑,更好地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特高压电网简介
特高压电网是服务范围广、优化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综合平台,能够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特高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少占地的综合优势,可以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地配置能源,是实现能源资源集约开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有效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载体,更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抢占世界能源发展制高点、带动电工装备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特高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上指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要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继续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开工建设包括特高压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2011-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提交有关发展特高压的建议、提案达250项,并列入全国人大、政协办公厅重点督办事项。能源输出、输入省份迫切要求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特高压已纳入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与中国工业大奖。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赢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4年2月与2015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特高压直流送出一期与二期项目,实现了我国特高压技术、装备、工程总承包和生产运营成套“走出去”,有力彰显特高压国际影响力。
特高压电网“一头连着西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一头连着东中部雾霾治理”,发展特高压电网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清洁发展的战略重点。2014年5月,包括“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在内的12条重点输电通道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将于2017年全部建成投运。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 电网 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建设的通知》(发改投资[2014]1986号),要求大力推进“西电东送”战略,应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跨区输电通道。通过发展特高压电网,一方面,可以有力推动西南水电和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破解大型能源基地“窝电”困局,促进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有力推动东中部地区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力支撑雾霾治理。
特高压电网的资源综合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充分显现。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在建“四交五直”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16条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超过2.5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超过2.7亿千伏安(千瓦),累计送电超过4200亿千瓦时。依托大电网发展新能源,国家电网新能源并网装机已突破1.4亿千瓦,成为世界风电并网规模最大、太阳能发电增长最快的电网。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坚强的国家电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适应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用电多样化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国家电网公司组织深入研究论证,提出了国家电网发展的总体格局:到2020年,将西部不同资源类型的电网互联,构建西部电网;将东部主要受电地区电网互联,构建东部电网,形成送、受端结构清晰,交、直流协调发展的2个同步电网。到2025年,建设东部、西部电网同步联网工程,国家电网形成一个同步电网。特高压将在大范围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经济、清洁、高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亟需进一步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电力需求还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用电基数大、比重高,未来新兴战略产业、新业态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加之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仍将是我国的负荷中心。另一方面,国家规划建设的西南水电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9个大型风电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距离一般在800-4000公里,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输送电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靠技改和扩建500千伏电网,无法适应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实现技术升级。在“四交四直”及国家已明确的特高压跨区输电项目基础上,为控制东中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治理严重雾霾,满足西部、北部能源基地和西南水电基地电力外送需要,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亟需抓紧建设“五交八直”特高压工程,早日建成“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五交八直”工程每年可向东中部输送清洁电能76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东中部电煤消耗3.4亿吨,节能减排作用显著。2015-2020年,包括“五交八直”特高压工程在内的电网工程规划总投资3.3万亿元,带动电源和煤矿投资3.2万亿元,合计6.5万亿元,年均拉动GDP增长超过0.8个百分点,增加税收15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80万个,有利于消化钢铁、原铝、水泥等产业过剩产能,推动智能电网及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电工装备业走出去,送电省份和受电省份都能直接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