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你是否读懂了《发展的故事》封面的故事?
    2016-05-14 23:37:40 577
  • 收藏
  • 管理

    作者:敖松 等

    81FMqGxcoNL

    编者按:《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一书自出版以来在农村社会研究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学生学者之间以及普通读者之间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书中围绕发展主题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引发了种种思考,启迪人们以别样的视角看待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该书的封面创作,亦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故事”,岁末年初,我们特地邀请创作者敖松老师为我们讲述封面画作“背后的故事”。

    CIADS:敖老师您好!我们知道,叶老师2015年夏天出版的《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一书封面绘画出自您手,这个图布局搭配效果很好,非常惊艳,但也有些抽象的地方,读者并不一定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您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想请您对创作的起因、过程、单图与最终合成布局图做一些解释。比如:整个封面图是否与15个故事一一对应?

    敖:封面图与15个故事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最初的打算是将每一个故事创作成一幅画,后来考虑到时间及书籍封面的特点,最后还是选择了进行整体构思。

    CIADS:构成整体画面的一些单图元素有些是写实主义的,有些是抽象的,还有些应该是带有一定的批判讽刺意味?这些思路如何形成的?

    敖:这幅画的整体风格应该是抽象绘画语言为主,最初的稿子并不是这样,也是跟叶老师沟通后,加上受潘璐老师的建议启发,才转而重新构思,以寓言式的画面呈现给大家。画面的构图形式是按照发展的故事一书的结构来设计的,书中将发展的形象分成15个小故事分别论述,而15个小故事其核心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对发展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他们共同支撑起了整个发展的幻象世界。所以,我的画面也是用不同形状图形将这些小故事表现出来,而这些图形虽各不相同,但相互联系共同支撑起整个画面。从整体画面来说,由左上角呈放射状分布的黄色区域既是麦田的抽象,又是对“光”的表达,这种“光”暗指发展主义之光。光芒里,烟尘中,联合收割机在田野中展开,以此暗示现代农业模式对传统农业、农村的改造与冲击。

    0 [2]
    左上角那个一手拿着火烛,一手做喇叭状呼喊的人物形象是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启发创作出来的,隐喻西方发展主义者,以西方标准四处鼓吹其发展主义理论。火烛的光晕抽象出的圆形渐变形象是一个“孔方兄”从那个“方孔”里透出的是变化成火苗形象的“发展”二字。

    0
    右下角蓝色圆圈内表现的是在现代商品社会下的农民形象,扛着锄头瞪着眼,尽力伸展的身体向着圈外那光晕奋力靠近,可遗憾的是,那手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那“光环的美丽”就像在笼子里拼命追逐食物的小仓鼠一般,这一形象是根据潘璐老师邮件中的比喻创作的。

    0 [4]
    另外右上角在大面积黄色背景之后是一块黑色画面,面积虽小但其隐藏的空间深度试图让人感受到在“金光灿烂”的背后是深不可测的黑暗,在那黑暗中有一只眼,仿佛在凝视着金色光芒下的一切。那眼睛的瞳孔又是一个“孔方兄”,这同样是一个对发展主义其根本动机与金钱利益相关的隐喻。

    在色彩方面,我觉得书中所阐述的15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色彩特征,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极至美艳夺目,所以我尽量用高纯度、鲜艳的色彩去表现,而在这“美艳”的表象之下却是大家熟悉的各种糟糕:比如食物啊、环境啊、灾难啊、商品啊等等,以此来增加画面的内在张力。打个比方,就是当人痛苦到极点时不是如何表现其哭而是去表现他如何笑,即神经质般的笑。

    0 [3]
    在形象塑造上有些形象相对写实一些,有些形象更写意,但总体风格上还是抽象的,更强调意的表达。左下角那个非牛非虎的东西,是暗示转基因技术为我们带来的困惑,那个形象的安排让整个画面中潜藏着一种不安的氛围。那个手拿烧瓶戴眼镜的人是表达对“迷信科学”的怀疑,用铜钱巧合的嘴,暗示鼓吹科学至上者的动机与金钱有关。

    CIADS: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是否有很多讨论和修改?

    敖:整个创作从构思到完稿大约五个月左右,专门的讨论并不多,还是靠平时与叶老师、潘璐在思想上的沟通为基础,只改过一次稿子(其实就是重新构思,前一稿全部否定了,是看到潘璐的邮件引发的)。之所以讨论很少,主要原因是叶老师提前已将书稿全部给我,其思想观点的精华都在其中。只要认真阅读即可,不必再多费口舌了,所以我在开始创作之前认真阅读了此书,读完之后大致画面也基本在脑子里形成了。

    CIADS:上面有些文字和具有双重意蕴的图文不经提醒还没有注意到,您分别想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注意到了NGO、牧业集团、食品帝国、种子公司等。

    敖:关于画面中那几组字体的变形是这样的,总体上是暗讽那些掌控着全球食品、粮食、牧业、种子的垄断利益集团,为了回避法律上的各类侵权问题,就没有使用这些公司的本名,而改用了其它名字替代。

    • “五洲粮商”这四个字与老鼠的形象结合,你想,“老鼠掌管粮食”,暗示利益集团掌控着的粮食王国所存在的危险性。

    • “食品帝国”与烧杯试管结合,暗示由这些食品公司掌控下的食品生产,其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 “种子公司”用紧握种苗的手的形象,隐喻当前种子公司在农业生产源头的掌控上,无所不用其极(如每年农民种植玉米都要向种子公司购买种子,这种种子生长的玉米个大、粒满、速度快,但是只能长一季。头年种的玉米留下的种,第二年再种就不能结果了,农民要种必须再向种子公司购买)。

    • “牧业集团”用“狼”的形象与字体巧合,以内在关系对立外在形象统一的手法,试图通过此种暗示,揭露其外在形象与其罪恶本质的形神分裂的关系。

    CIADS:您为农政与发展相关书籍绘制封面并非首次,之前有《新小农阶级》、《农民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关于中国农村政治的专刊、《双重强制》等,这是否出于您的爱好、情怀?这次和之前的绘画作品有什么区别?

    0 [6]
    敖:创作这些封面,对我个人艺术创作来说是方向上的尝试,就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样。过去我的创作只局限在个人感性的小圈圈里,视野狭小,创作很难参与到真正的社会生活当中。通过这些尝试,我好像找到了一个交叉点,就是以社会学研究为视角,以艺术的表现方法为载体展开创作,让我在自转与公转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CIADS:谈谈您对这本书本身的看法?

    敖:对这本书中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这种认同是源于我近年来在农村创作调研的生活感受。我非常喜欢小农社会的那种结构,我认为中国的“小农”……(并不想加这个“小”字,我觉得,这个“小”字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种蔑视,一种压制)。中国的农业文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智慧,与工业文明相比,她是有温度、有质感,能让你感受到她的呼吸的、活着的——“生命”。有人可能认为与工业文明相比,她不够严谨,过于松散,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她其实是遵循着一种自然的“严谨”,如“农时”,个中细节就不赘述。这本书作为学术专著,其可读性极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人们平时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清晰系统的分析解剖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读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CIADS:非常感谢敖老师的耐心解释,让我们在了解“发展的故事”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以艺术形式表达故事里的精髓,期待您更多地参与到未来“农政”系列书籍的设计之中。

    更多信息

    中国农大 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http://cohd.cau.edu.cn/col/col8968/index.html#rd

    附:《发展的故事》简介和目录

    《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编辑推荐: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以无穷之力吹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号角。时至今日,“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并毫无争议地成为政府的目标、国人的信仰和社会的共识。为了实现发展,“经济增长”被人们以一种坚信不疑的态度作为社会行动和制度系统的唯 一目标,且所有人都为之敬仰、为之狂热、为之献身。在始终处于舞台中心的发展被社会聚光灯照亮三十多年的时候,《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中的故事将为那些未被照亮的地方投去星点微光。

    目录

    绪论  大学、知识分子与社会研究的故事
    1 商品的故事:当农民双脚站在市场经济之中
    2 留守的故事:农村被切开的血管
    3 学校的故事:为了城市化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4 土地的故事:“被上楼”的农村、农民与农业
    5 农业的故事: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
    6 粮食的故事:关于饥荒与涨价的悖论
    7 食品的故事:小农小生产与工业大生产之祸福
    8 科学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规训
    9 技术的故事: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论争
    10 自然的故事:经济增长中的环境迷雾
    11 灾害的故事:当重建成为发展的契机
    12 慈善的故事:NGO是草根天使,还是精英代理?
    13 援助的故事:救穷抑或为己?
    14 项目的故事:发展干预的权力滴流误区
    15 我们的故事:遭遇发展与发展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

    原文链接: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本文版权属于联合汇(www.cneepn.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联合汇 。

    本网转载文章旨在传播有益信息,如果本文及其素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和/或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上一页:法国人拍的苗寨故事,为什么能火? 下一页: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