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孝道,注重亲情;孝道,升华亲情;孝道,延续亲情。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第一课“孝”。上为老,下为子,上下融为一体,孝乃天经地义。孝以“敬”为先,以“顺”为后,孝顺长辈就是把长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的孝道,延续血脉,传承孝顺品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共享齐人之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唯有做到行孝为、尽孝心,才能构建由个体到群体、由家庭到社会的和谐环境。
一、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孝经》云:“大孝,德之本也,教之所因生也。”“教”,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礼俗,也包括文化、教育等方面,它们都被置于“孝”的基础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追宗溯祖,都是缘于相同的根系,这种生存、繁衍的血亲宗支,必然构成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对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的爱的升华,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进一步弘扬。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整体利益的献身精神。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公”,弘扬的还是整体主义思想。伟大领袖毛泽东精辟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这一整体主义思想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
“孝道”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应该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和指导,任何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哺育。
二、继承发扬中国孝道文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结构、意识形态、交往方式等,全体公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所谓的“空巢效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的贫困化,老年人的赡养和照顾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现实来看,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也有“忤逆不孝的儿孙”。不赡养父母、虐待父母,对父母不尽孝道的事件层出不穷,这种不尽孝道的行为,给社会文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造成极坏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建设一个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